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免費聽民謠是件幸福的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3 16:30:2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馬條(左)和周雲蓬作為音樂人代表出席了發佈會

馬條(左)和周雲蓬作為音樂人代表出席了發佈會。早報記者 王辰 圖



去年7月,川子、山人樂隊和周朝(從上到下)在滬參加了“民謠在路上”的演出

去年7月,川子、山人樂隊和周朝(從上到下)在滬參加了“民謠在路上”的演出

去年7月,川子、山人樂隊和周朝(從上到下)在滬參加了“民謠在路上”的演出。陳榮輝 早報資料


  一年半前,“民謠在路上”開始在國內啟動巡演時,該活動創始人、十三月唱片公司老總盧中強心裏其實有些沒底,但今年這樣的情況迅速扭轉。“民謠在路上”不僅在半年內又一次回到上海,而且這一次陣容更大,場地也從室內搬到了戶外6月18、19日,“民謠在路上”音樂盛會將在金橋國際商業廣場舉行。在賠了20多場演出後,走在路上的民謠正在迎來自己的春天。

  十余組藝人 門票免費

  在昨日的發佈會上,主辦方宣佈將參與此次盛會的音樂人包括萬曉利、周雲蓬、川子、馬條、周治平、范逸臣、山人樂隊、杭蓋、鐘立風、楊嘉松、周朝、郝菲爾等十余組藝人,原計劃將出席的高曉松是否會受酒駕事件影響而缺席,暫時不得而知。但單從這樣的陣容來看,已經相比去年7月以及今年1月在上海MAO LIVEHOUSE舉行的音樂會強大許多,更重要的是,此次盛會將對樂迷免費。在昨日的發佈會上,音樂人代表周雲蓬表示,免費對於樂迷而言,一定是一個特別幸福的事情。而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是堅持為樂迷獻上真誠的音樂。

  剛剛看過上海迷笛音樂節上人山人海盛況的盧中強戲稱,這一次盛會的安保壓力會非常大,“我們對於上海一直都很有信心,這一次將"民謠在路上"放在上海戶外,也算是開了個頭,今年7月,"民謠在路上"還將在寧夏做15場戶外。”

  民謠之路才剛開始蓬勃

  雖然校園民謠曾經在內地風靡一時,但在此次演出的策劃者孫孟晉看來,那只是民謠形式中的一小部分,隨著“民謠在路上”品牌的不斷成熟壯大,音樂人正大步走在屬於民謠的大路上。當“民謠在路上”剛開始走紅時,媒體為這些新民謠貼上社會責任感的標簽,但事實上,這樣的音樂在內地不曾間斷過,胡嗎個、楊一、小河,哪怕是已經大紅大紫的周雲蓬、萬曉利,也已經堅持做有責任感的民謠多年。在今天看來,成功的重要原因一定有堅持,“現在整個大環境都變了,可以説整個獨立音樂都"翻身"了,民謠自然也因此而受到更大的關注。”孫孟晉説。

  盧中強回憶,“民謠在路上”巡演中,西安站曾讓他非常害怕,“西安是在音樂廳做,當地又是音樂重鎮,票價也比以往要高,有點賭氣的感覺,覺得憑什麼做民謠的就這麼便宜。開票兩個多月後,70多萬元的票房只賣了8萬多,我當時就急了。”最後令盧中強欣慰的不僅是現場爆棚,而且380元的門票被炒到880元,“所有人都站著看完演出,特別激動。市場的接受度是超越我們想像的,我想未來會更好,而且現在大環境也正在變好。”正是這樣的堅持,讓盧中強比去年更加自信地認為,這一品牌未來巡演的時間將遠遠超越他曾預期的兩年。在他心目中,“民謠在路上”這一品牌未來將會為內地民謠音樂市場帶來更良性的發展,“讓音樂人有錢做音樂,讓音樂人等到更好的媒體曝光。”他透露,未來該品牌還將開拓出大量衍生産品,比如進高校舉辦論壇,比如將詩歌與民謠進行更緊密結合的對話。

  那些被民謠改變的人

  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民謠在路上”的成功,為音樂人帶來的經濟利益改變是極大的,此外,還有很多人因此被點燃了內心快要熄滅的火種。沈慶歌曲《青春》的創作者,中國第一代民謠音樂人,淡出音樂圈後已經是一名成功商人,他第一次參加“民謠在路上”時,原本盧中強只是想讓他談一談,沒想到他開口唱歌了,隨後還跟著巡演走了6個城市,“他現在越演越認真,買了樂器,還在寫新歌。”王玨歌唱家朱明瑛的兒子,曾以R&B闖蕩內地樂壇不得志轉戰商界,在參加過一次演出後私底下表示想要帶個鍵盤跟“民謠在路上”巡演。洛兵著名詞作者,“他本來在家寫書,現在天天在排練,而且還有個自己的樂隊。”盧中強感慨,“這幫人心中對音樂仍然是有熱情的,只是他們需要被喚醒。”

  “民謠從《詩經》時代就已經有了”

  當然,除了音樂人外,隨著“民謠在路上”的現場越來越大,所影響的歌迷也越來越多。周雲蓬認為,因為民謠形式簡單,更容易被接受,“搖滾樂其實更多是西方的,民謠、民歌從《詩經》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他更多是本土土壤裏孕育的,形式比較簡單,聽起來不吃力,人們更容易接受。只是相比以前,現在人們唯美地把現實表達出來。”在馬條看來,如果説搖滾是一種精神,那麼民謠就是一種態度,“對我而言就是,抱把吉他,甚至也不需要去潤色,簡單直白地去表達。”

  雖然簡單,但周雲蓬認為優秀的作品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每種表達最基本的都是誠實,讚美但不粉飾,批判但不是沒事找事。”雖然外界有人認為他的作品變得越來越溫和,但他認為自己始終忠於內心,“前陣子我寫了一首歌,是講一個孩子不願意從媽媽肚子裏生出來,因為空氣不好,食物不好……我只是換了一個角度,更有智慧地去表達。年輕的時候自然是有棱角的,年紀大了發現事情很複雜,即便是批判也是複雜的。”他透露,正在籌備一張慈善專輯《金色推土機》,專門為拉薩的盲童學校而作,“這些小孩唱得特別好。”雖然現在音樂節不少,但在周雲蓬看來仍然不夠,“像鮑勃·迪倫,那麼大年紀了一年還要做一二百場,平均2-3天就要演一場,我們還沒那麼大年紀呢。”他透露,自己目前平均每個月的演出場次在2-3場,淡季的時候也有可能一場都沒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