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台灣藝術銀行:讓藝術“轉”起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1 16:43:11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生前籍籍無名落魄貧窮,死後盛名遠播身價暴增,在台灣,一項名為“藝術銀行”的計劃正試圖彌補類似畫家梵谷的這一遺憾,讓本土藝術家的作品通過“租賃”這一模式,進入民眾生活的視野。

近日,台灣文化主管部門籌備的全臺首家“藝術銀行”在台中市“銀行街”開幕。在首張開戶折上簽下名字,台灣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龍應臺談到設立藝術銀行的初衷。她説,希望孩子們行走在生活空間裏,不要永遠看到的只是莫奈、梵谷、畢加索的複製畫作,還有當代本土藝術家的活生生筆觸。

據介紹,藝術銀行第一年預計投入3500萬元(新台幣,下同)購買台灣藝術家作品,另3500萬元預算將用於裝潢展示空間和支付相關費用。該項目公開徵集台灣本土創作者的藝術品,按一定標準遴選出名單,再由當局出資購買其版權。這些作品“只租不賣”,通過收取租金支付運作成本。

臺文化主管部門介紹,藝術銀行第一波徵件共購入195位藝術家共346件作品,作品均價約10萬元,最高價作品近百萬元,首批購入的作品出租率已達8成。點擊進入下一頁

記者點擊藝術銀行網站發現,已經租出去的作品去處包括台灣四大機場、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行政管理部門以及一些企業、公共空間。據介紹,第二波徵件今年則吸引超過1300多位藝術家、4800多件藝術作品投件,預計在下半年加入公開租賃流通行列,更有可能開放給私人租客。

已有十余幅作品被承租的台灣藝術家董大可對記者説,藝術作品被收購,首先藝術家們可以獲得一定補貼。其次作品在公開場合露面,也讓新興藝術家有機會被發掘,提升其市場認同度。

藝術銀行成立時,也獲得10位企業家“藝術天使”共2000萬元的贊助。“天使”之一的林正昇對記者表示,藝術銀行只租不賣,就是確保既在美術館之外開闢生活美學空間,又不與民間藝廊爭利。

事實上,“只囤不賣”的銀行並不一定都賺錢,台灣藝術銀行“學師”的對象澳洲藝術銀行已成立30多年了,但到第12年才轉虧為盈。台灣藝術銀行租金費率僅為購入價格的0.4%,租期為3個月至1年,收回成本可見是漫長的過程。

龍應臺説,這正如同蚌殼內的沙要養成一粒珠一樣,需要時間耐心培養。台灣藝術銀行的第一個十年就是做好“蚌殼養珠”工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