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2月,香港中環歷山大廈22樓一個超過250平方米的空間里正式成為佳士得藝廊。名為“美藝菁華”的開幕展覽,展現了龐雜的趣味:安迪•沃荷的《肥皂片盒子》、洪武年間的釉裏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克勞德•莫內的《林梅斯的雪景》……不僅涵蓋多個門類,也並非件件都等著到拍賣會上待價而沽,而是分屬於私人洽購、拍賣以及只展不售的純展出三類。
“如果説春秋兩拍相當於一年放兩次煙花的話,那麼佳士得藝廊開幕之後,我們就是打算月月放煙花。”佳士得亞洲區總裁(中國地區除外)魏蔚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採訪時表示。據她介紹,香港佳士得在五年前就擁有了自己的藝術空間,這次佳士得藝廊開幕,無論從面積還是功能上而言,都相當於一次“擴建”:“佳士得藝廊將會是一個多功能空間,包括承接日常的拍賣、通過展覽銷售承接集團私人洽購的任務;更多地進行非盈利或者公益性的嘗試,包括支援本地的藝術機構以及進一步推廣免費的佳士得藝術論壇等;最後則是為佳士得藝術學院的學生提供春秋兩拍外,更具彈性的觀摩空間。”
“把西方帶過來”
這次擴建,除了因應佳士得從1766年在倫敦的第一次交易起,逐漸拓展成集鑒定、評估、拍賣、保管于一身的巨型拍賣行這一發展邏輯,也看中了方興未艾的亞洲藝術市場。魏蔚表示,佳士得去年決定在香港引入藝廊,主要依據正是因為“亞洲區業務的高速增長以及亞洲藏家迅疾的成熟速度”。據佳士得數據顯示,佳士得2013年僅香港拍賣成交額已上漲32%。而佳士得首席執行官馬文斐(StevenP·Murphy)去年秋拍結束後,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藏家轉向西方藝術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我們現在愈來愈多在倫敦、紐約、巴黎的拍賣會見到亞洲買家,他們日益成熟的鑒賞能力以及廣泛的愛好,令我們覺得香港佳士得現有的7個部門,無法滿足買家的需求。”魏蔚説,“佳士得藝廊開幕就更顯得順理成章。與其讓大家舟車勞頓去海外,不如我們把西方帶過來。”
拍賣行畫廊的DNA
在魏薇看來,拍賣行畫廊的DNA和一般畫廊並不一樣:“即使是為銷售的展覽,還是希望連續起來能呈現一個完整的佳士得。”她介紹,要完成“美藝菁華”這個開幕展,統共橫跨7個部門,費時5個月,“把這個工作交給任何1個部門,都是件壓力過重的事。”而佳士得藝廊將於4月5日舉行的首場拍賣“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Asia+”雖然由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門負責,但仍需要跟佳士得各個地區代表處聯絡,“畢竟不能等客到府”。魏薇認為,以後佳士得藝廊可能會專門聘請業務經理協調每次展覽,但每個項目都會“以團隊方式運作”。
佳士得並不是香港唯一一間開設藝術空間的拍賣行。2012年6月,它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蘇富比在金鐘的太古廣場租下1390平方米的空間做為“蘇富比藝術空間”,其後又聘請在漢雅軒擔任過經理的李安琪為策劃總監。這看上去使得蘇富比藝術空間在運作模式上接近一般畫廊,但李安琪認為,比起畫廊大多有自己擅長的領域,蘇富比藝術空間則更加多樣,比如她經手的展售會及收藏展就包括新水墨(非銷售)、日本春宮(非銷售)、安迪 沃荷(私人洽購)個展以及最近的現代藝術大師趙春翔(私人洽購)展等多種類型。而蘇富比的全球專家、客戶網路等資源更給她提供了廣大的平臺。“我得到了太多支援,”李安琪説,“假設我現在要做一個古幣展覽,我就可以立刻打電話給蘇富比各地的專家團隊,請他們推薦最棒的展品。”
資源多多的情況下,李安琪策展原則大體如下:“商業價值外,另一個就是學術價值,除了展出,還會辦講座、討論會;最後就要考慮到香港整個藝術生態以及與本地藝術小區的聯繫,像這次《遊子畫語——趙春翔作品展售會》,除了展覽,我們也邀請本地著名作曲家許敖山因應自己對趙春翔作品的感受,創作出一首全新的曲目。”據蘇富比官方數據,蘇富比藝術空間2013年到訪人數超過4000人次,李安琪認為,作為一個開設于辦公大樓中的藝術空間,“這個數字令人滿意”。
私人洽購衝擊一級市場?
依據佳士得、蘇富比官方數據顯示,私人洽購正成為兩個企業增長最快的版塊。2013年全年,佳士得現場拍賣較2012年增長15%,私人洽購較同期增長20%;而蘇富比相較2012年拍賣增長17%,但私人洽購卻增長了30%。從商業決策上來説,兩巨頭利用藝術空間加強這一塊業務,顯得順理成章。但當拍賣行在拍賣之外,還借助畫廊平臺,加強私人洽購,是否會衝擊香港商業畫廊這一級市場呢?
對此,香港資深藝術策展人梁兆基認為,“會增加競爭,但衝突不太大”:“拍賣行的藝術空間展覽多會從已建立聯繫的藏家、藝術家入手,與一般畫廊的資源並不存在直接衝擊。”他甚至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有助於幫助一些畫廊的生意:“拍賣行在藝術市場地位舉足輕重,如果它們在自己的空間推新水墨,那麼做同類生意的畫廊,可能也會生意變得較好。”
對於拍賣行業務多樣化,是否會加劇藝術市場的壟斷狀況,梁兆基認為,“所有的企業都傾向盡可能控制市場、無可厚非。”他分析本地畫廊行業狀況指,香港如今擁有超過100間畫廊,其中包括諸如Ben Brown、高古軒等近年入駐的國際性大畫廊,“大畫廊帶來大師,有自己的客戶基礎,對香港藝術市場影響不大。”不過他指出香港小型畫廊目前面臨其他壓力:“客戶增長不一定能趕上它們開設的速度,再加上租金大幅上升,而亞洲當代藝術市場已經過了08-09年的鼎盛時期,不少小畫廊生存狀況堪憂。”
香港藝術雜誌《Art Map》與《am Post》創辦人樊婉貞也認為要談拍賣行藝術空間對商業畫廊的衝擊,一定要考究兩者業務的重合度:“拍賣行藝術空間的業務多是做二手市場,他們客戶、藏家基礎厚、名聲大,做相近業務的畫廊,要能與之比拼不容易。但如果是做一手市場,挖掘尚未被人所熟知的藝術家,那麼衝突不大。”樊婉貞去年在寸金寸土的中環開了am space,專門負責引介出色但市場比較陌生的藝術家,經營半年,她説已能做到收支平衡,“確實有買家會出於喜歡而非投資,購買藝術品。這是更健康也很正常的藝術品行銷方式。”
3月31日,佳士得拍賣行宣佈其中國內地首家藝術空間正式啟幕,位於北京皇城會的藝術空間將延續佳士得于倫敦、巴黎、紐約及香港的展廳理念。佳士得北京空間的開幕首展為“奉文堂藏齊白石書畫展”,該展覽將持續至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