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發行驟減 藝術品信託或已不合時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3 10:14:15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較之中國股市債市的低迷,藝術品市場卻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深度調整後,在今年春拍上走出了一個回暖反彈的行情。

然而這樣的行情發展,似乎尚不足以打動藝術品信託,或者説,並不在他們的預判之中。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只有不到10款藝術品信託産品發行。而據用益信託工作室2012年的數據,2012年上半年同期共有24款藝術品信託發行,其中3月和5月發行的産品數量和規模最大,僅3月一個月就發行産品9款,規模達到14.1億元。

無論是發行數量、參與機構還是發行規模,今年上半年都出現銳減。用益信託工作室的研究員甚至向記者坦言:“我們從今年開始暫時不做藝術品信託數據的收集了,因為量實在是太少了。”

藝術品信託發行大幅縮水

上半年,信託公司對市場的判斷明顯變得十分謹慎。今年上半年參與藝術品信託發行的有山東信託、長安信託和國投,可以看出山東、西安等二線城市所注入的活力在上半年平衡了過去以北京為主的形勢。去年上半年發行了8款信託産品的中融信託今年沒發行一款産品,去年同期參與發行的方正東亞信託、中誠信託、四川信託、中信信託、華宸信託與中泰信託也沒再發行。

具體來看,山東信託在今年1月9日成立了“鼎鑫11號(隱山居)藝術品投資信託”,發行規模1個億,期限2年,預計年收益率優先9%。就在不久前,山東信託另一款藝術品信託宣佈成立——“鼎鑫15號(躍海文化1期)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託”,募集規模1億元整,信託期限2年,收益率第一年8.5%,第二年9.5%,保管人為招商銀行(11.21,-0.17,-1.49%)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行,同時,“鼎鑫16號(躍海文化2期)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託”成立,發行規模10000萬,期限12至24個月,預期年收益率8.5%-9.5%。

國投上半年也有兩款藝術品信託産品,分別是3月1日成立的“國投飛龍藝術品基金23號集合資金信託”,和4月26日成立的“國投飛龍藝術品基金24號集合資金信託”,這兩款信託産品規模分別是7800萬元和8500萬元,期限都是30個月。

此外,長安信託也在4月8日發行了“博雅三期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託”,發行規模2000萬元,期限24個月,預期年收益率9.5%—10.5%,相比長安信託去年上半年發行的“博雅二期藝術品信託”11%—12%的預期收益率,態度明顯趨於保守。

與去年如中誠、中融等信託公司同期發行過5年期限的信託相比,今年上半年參與發行的信託公司在期限上明顯愈發縮短了週期,最多為2年半,收益率也基本落到10%以內。而按用益信託工作室的數據,去年上半年藝術品信託發行總規模達到267434萬元,今年上半年按以上不完全統計的話,總規模只有48300萬元,發行規模驟然縮水80%。

從投資標的來看,山東信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半年發行的三款藝術品信託基本都是根據投資顧問的建議,投的國內近現代書畫。”

國投信託則稱:“因為這兩款信託已經封閉,部分資訊不對外公開。”相較基本以書畫為主的藝術品信託投資方向,西安的長安信託更突顯了其地理優勢,長安信託的博雅三期投資領域主要為“收購中國各朝代精品古玩瓷器和玉器名家名作”。

不合時宜的投資方式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藝術品信託不論是參與的機構,還是發行産品數量及規模,相較去年上半年都開始明顯呈現萎靡之勢。

具體到藝術品市場,2012年本就是回調的一年,拍賣市場下滑走勢明顯,市場低迷。另外,“國38號文”對文交所的調控不但對藝術品信託産生衝擊,更從側面擠壓了原本就少的退出渠道。而下半年的“查稅風波”也讓藝術品市場一路跌跌撞撞,由農業銀行(2.50,0.01,0.40%)副行長楊琨牽出的三大藝術品莊家被查事件,更直接打擊了藝術品信託的熱情。

另外,市場早在今年年初便為藝術品信託唱響了悲觀論調,很多兩、三年期的藝術品信託産品集中在今年退出,在當下的市場行情中,曾給出8%—15%這樣高收益率的承諾讓業內外人士憂心忡忡。

據用益信託工作室不完全統計,今年預計將有17家信託公司的40款産品到期,涉及資金規模為38.52億元,其中二季度和四季度會是藝術品信託退出高峰,各有14款産品到期。總體來看,上半年有20款産品到期,涉及資金規模22.31億元,參與信託公司為13家。

曾給承諾的超高收益率如何兌付,無疑給藝術品信託帶來巨大壓力,但是浙江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波認為,藝術品市場行情的下滑是今年上半年藝術品信託發行數量驟減的根本原因,劉波告訴記者:“藝術品信託的發售跟藝術品行情密切相關,一旦機構和投資人覺得利益不大的時候,就自然不會再投了,現在的行情不適合做大量的藝術品信託投資,行情不好直接影響著收益來源和藝術品在未來的退出和回報。”

同時,上海鼎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委員會主席陳波提出了另一個觀點:“現在藝術品基金多傾向於做私募,而不是信託,信託發行成本比較高,最後體現在收益的壓力上,要持續不斷地給投資人合理的回報,這在目前行情中不是一個最合適的方式。”

陳波認為,私募在募集和發行成本上比信託更為合適,相較過去藝術品市場井噴時期的高收益率,目前平穩的市場環境下,信託不再是第一選擇。陳波表示:“因為藝術品基金需要很長時間、需要沉澱、需要做增值服務,信託是理財類基金,發行成本很高,時間短,收益壓力比較風險大。像目前信託一兩年的期限,會有收益壓力,風險太大,或許在以前市場好的時候這種快速行為可以存在,但是目前平穩的市場並不適合這種短期的投資,所以這種風險反過來會導致募集上也比較困難。”

北京藝融民生投資(4.73,0.01,0.21%)管理有限公司總裁蔣偉也這麼認為:“藝術品信託模式的基金將在中國所佔比例越來越小,私募模式時間、週期和回報率上都比信託有更多非剛性的優勢,另外還有一種趨勢就是未來藝術品基金會從投融資模式向管理模式轉化,而且或許會改變原來單純投資藝術品的模式,會向藝術産業發展,向企業收藏、系統化收藏發展,進入財富管理和資産配置的領域去,這樣才能有效地分散風險,藝術品作為財富管理和資産配置的組成部分,也將回避藝術品基金單純投資藝術品所帶來的系統性和行業性風險。”

另外,在投資方向上,向來以書畫為主的藝術品信託出現了更多元化的投資門類,比如長安信託等越來越考慮本地地緣特色而發行的西安古玩方向信託。劉波稱:“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下,會有人去嘗試小眾收藏,不排除在整體行情不好的時候,涉足如紫砂、瓷器、石頭等另外的門類。不過書畫仍然會是第一大門類,佔藝術品成交的絕對優勢。”

集中兌付 態度不一

事實上,受2012年市場行情走低的影響,藝術品信託發行量下滑非常明顯,發行規模縮水約80%。儘管在接受此話題的採訪時信託産品負責人幾近一致的強調“公司統一口徑,不方便談”,但對於集中兌付的態度,卻不盡相同。

樂觀人士認為,其實藝術品信託早年大多以很好的價格買進,而在調整期的退出渠道也並非所説那麼單一。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變現不一定要通過拍賣,一方面拍賣的交易成本高,另外現在拍賣並不是國內藝術品交易的主要方式。”在一年幾百億成交額的藝術品市場面前,一年體量幾十億的藝術品信託根本不會衝擊到整體藝術品市場,觀察人士大可不必為藝術品信託的兌付感到過分悲觀。

“藝術品信託規模都不算大,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藝術品佔比還是比較低的,而且都有擔保抵押的措施,整體額度不大的情況下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只是藝術品信託期限短,正好碰上行情低迷,目前的情況在所難免。”在劉波看來,上半年藝術品信託之所以變得謹慎,是碰上行情低迷的無奈之舉,“觀望的會比較多,不過有趁此行情建倉的也不一定。”

同樣,陳波認為今年藝術品信託並不會如大家所言集中兌付,更不會對藝術品市場帶來直接影響,“有的會提早退出,有的會尋找買家,大家都有各種方式規避風險,我知道好幾隻基金在去年和今年春拍都已經退出或提前清算了,相信每一家信託都有自己的方式,大家不會集中到一起去退出。”

不過,對藝術品信託前景不樂觀的也不在少數。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發行規模就已開始大幅度下降的藝術品信託,期限多為2—3年的短期操作,這種“快進快出”的投資方式讓很多人感到前景不明。

北京華辰拍賣公司董事長甘學軍坦言,這兩年拍場確實有藝術品基金出手,“主要是這些基金當時都是高位建倉,現在的市場雖然説回暖但也是低位回暖,現在的市場水準沒有達到他們建倉時的水準,不是退市的好時候,所以藝術品信託的兌付面臨很大的考驗,要充分意識到藝術品信託與其他金融産品的區別。”

同樣,早在今年開年之際,蔣偉便曾明確地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我們做的藝術品投資都在非常短的週期內,信託基金最短的是12個月,長一點的為15、24個月,最長的三年,超過三年的信託基金在發行的時候是很困難的。更不要説5—8年甚至是10年的藝術品信託基金了。一年期、一年半期的藝術品信託基金曾經保證的年收益率達到18%,如果很多基金管理公司還要有管理收益的話,意味著年收益率須達到20%以上。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要達到這麼高的收益率是非常困難的。”

“無標準”“不數據化”的瓶頸

在本就不缺投機客卻缺乏規則的整個藝術品市場,藝術品信託的潛在風險考驗的或許不止是藝術品金融屬性本身,更是一場藝術品市場各方之間的博弈,對投資標的物的選擇、專業人才、完整的藝術産業鏈等考驗著藝術品信託的方方面面。在保險、物流、倉儲、運輸等整個藝術産業鏈非常單薄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國內退出渠道單一、透明度低、信譽危機、期限短等問題已經成為國內藝術品信託的特殊瓶頸,高回報率與短投資週期的矛盾不但成為藝術品信託規模下滑的主要因素,也是國內藝術品信託發展瓶頸的集中體現。

中信信託中信文道書畫基金投資顧問、中國藝術品資産共同市場秘書長徐永斌表示:“時間短、鑒定結果缺乏廣泛認同性,成立和退出之間的不集中性,以及手續的繁瑣都是國內藝術品信託的發展瓶頸。”徐永斌認為,在目前的行情下,藝術品信託考驗得更多的是綜合能力。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研究員、藝術市場人士馬健曾告訴記者,他認為國內藝術品信託發展的最大瓶頸從根本上講是信用問題,“藝術品市場本就是一個誠信缺失極其嚴重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上匆忙推出藝術金融産品,就面臨先天不足的問題。”而實際上,國內藝術品基金很少公開資訊披露,除了保險和儲存外,整個藝術品基金的過程很容易一手操辦,絕大多數的透明度非常低,“這裡面就很有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如果賺了錢,委託人或者有限合夥人可能不大會在意基金的操作問題,但萬一虧了呢?”

甘學軍認為,看清楚藝術品金融與其他金融産品的差別性最重要。甘學軍向記者表示:“一是藝術品的價值判斷幾乎沒有標準化,二是藝術品指數沒有數據化,最不靠譜的是藝術品市場指數,可是我們現在用得最多的確實是依靠這個,比如齊白石,一個指數裏面有多少是假畫,多少是虛假成交,一般做風險分析靠的就是標準和數據,在藝術品市場,這兩樣都不靠譜,卻還得作為投資依據。另外,建倉時間太短,藝術品信託建倉的進程跟普通信託建倉不一樣,藝術品在建倉的時候需要尋找,需要去綜合評估,而且建倉後不應該置之不理,很大的工作應該是給投資標的做推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