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遺韻---賞石專題”
蘇州園林是我國園林藝術的國粹,而園中太湖石造景,又是國粹中的國粹。由園林疊石而帶動起來的賞石文化,溯于唐朝,盛于宋代,熱于明清。賞石可分園林石、庭院石、室內幾案供石、盆景石、把玩石等。古代賞石注重石之形態。其中江蘇太湖地區出産的太湖石、廣東産的英石、安徽産的靈璧石以及山東産的文石,俗稱四大名石。太湖地區位處長江下游,水源豐沛,土呈酸性,既是魚米之鄉,也是孕育奇石的良好土壤。那些權傾天下的達官貴人、富甲一方的商人、孤芳自賞的文人墨客紛紛爭在此地建宅置園購石造景,一時間太湖石成為了“上流”社會人士擁石自重、鬥富鬥派的青睞之物。宋代玩石大家米芾就自己的玩石心得歸納提出了賞石的四大要素,即“瘦、皺、漏、透”,後人賞石皆效宋風,而太湖石集四美在身,理所當然稱得上是中國國粹了。
此石高兩尺釐米,長三尺有餘。立於二級紅木托架之上,屬橫向立式“鎮宅石”。 此石産于江蘇無錫一帶,無石核相符屬太湖“水石”。它質樸不粗、膚潤質凝、潔肌玉骨、薄衣(皮殼)裹身,好一副石中貴族的氣質。眼觸此石有如佳釀下肚,頓時美感涌上心頭,方知米芾的“石經四訣”絕非空穴來風。
此石最為精彩之處,是它那層次凹凸的變化以及那星羅棋佈的洞坑點綴。此石遍身隆起、步步凹陷,其連綿起伏、大起大落的體態,彰顯了它那傲骨雄風般的氣質。此石洞坑錯落無序,位出蹊蹺有如蠶過桑麻。坑或聚或散,洞或近或離。這裡兩洞石破匯成一穴,那裏一穴梁橫分為兩洞。有時前洞後穴錯位相連,相互遮半,此洞之窗可見它穴之頂。大穴者可洞內行拳推掌,穴內明廳暗室、陡壁坡斜、石乳倒挂、柱立梁橫。更有離奇途生七竅。洞盡處光色昏暗,轉身再探,驚然又見一村。小穴者如細雨穿隙,蚯蚓走泥,暗藏不辨東西。這大大小小扭曲的橢圓線條及凹凸異常的變化層次,組成了點、線、面、塊的多重畫面交叉。這畫景如桃花戲水,似流雲過天。它展現給人的是一種自然的美,一種立體變化的美,一種令人夢幻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