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2013傳是春拍預展 六大專場匯聚名品佳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4 12:17:5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傳是2013春拍預展


  2013年6月13日下午,北京傳是2013年春季拍賣會預展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開啟,此次拍賣分為中國書畫、管領風騷——近現代文化名人墨跡、中國現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翠擇天工——珠寶翡翠、美術文獻六大專場,展出共計1900余件精品,為即將復蘇的內地拍賣市場做出詮釋。

中國書畫專場——翰墨姻緣部分拍品一覽

此次中國書畫專場篩選名家經典力作,共計509余件作品,總標的估價逾2億元人民幣。

任伯年 玉蘭壽石圖 150X81cm 設色紙本立軸


  在近現代中國書畫專題中,《玉蘭壽石圖》花鳥立軸盡伯年所能,描繪玉蘭奇石,寓意吉祥、為人喜聞樂見的物象。筆墨簡逸放縱,勾勒點染交替互用,設色明凈淡雅,富有巧趣。 于枝頭小鳥的翅膀上最顯眼的色彩施于最重要的部位,使色彩為表現主題服務。在章法佈局上,主從、疏密、賓主等關係井然有序。鳥的抑揚,花的起伏,葉的虛實,景的陪襯,都是經過統一經營的整體,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美感的高度統一。任伯年善於以多種藝術手段處理畫面意境,不為畫壇流風所困,不因襲模倣,不固步自封,故能在晚清的畫壇上別樹一幟。

張大千 高士聽泉 設色紙本 鏡片 93x42.5cm


  張大千1938年所作《高士聽泉圖》。1938年,張大千40歲。當時,駐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漢奸勸張大千齣任偽職,大師推諉不從,化裝逃出北平,輾轉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會見徐悲鴻,最後隱居青城山上清宮。而此圖中畫的正是一位儒雅的先生安靜的站在岩石之上,雙手背于身後,頷首微微前傾,欣賞著一簾仿佛從天際落下的瀑布。參天古松嵌入雲端,濃密高遠。隱約中,依稀可見古松後的岩壁,因為年代久遠,猶如刀刻,似乎是那從天而降的隕石,深深的進入大地,厚重又有棱角。山中的水沖刷著岩石,一道道流淌在頑石之間,不急不湍,清澈見底。古松,峰巒、溪谷經過巧妙的安排,又給此景增加了一股仙風。離開喧嘩的鬧市,擁抱大自然,同時將這純凈的美景收集到畫作當中。松拍與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張大千道骨仙風,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黃賓虹 勾漏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87.8x31.5cm


  黃賓虹《勾漏山圖》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黃賓虹居於北京時所作,處於黃賓虹完成藝術轉變的高峰期,取常見的“一河兩岸”式構圖:近景是平緩的丘陵,上生高樹,蓊蓊鬱鬱,蔥蘢的林木之間,房舍參差,內有高士,坐觀林趣。林木後,江水靜靜流淌,江岸之上,青山疊疊,而錯落的淡墨遠山,則將畫面推向高遠。在王伯敏先生提拔中,言及此畫成後未署名款,及南遷杭州,方補書款,並於圖之上部稍“補筆添色”,一幅之內,得觀風格變異,亦屬一緣。


齊白石 水族圖 水墨紙本立軸 102×34cm

白石老人曾雲:“余六十年來畫魚蝦之功夫若磨劍”。白石畫蝦跟其生活經歷有很大關係。白石湖南故居旁有星斗塘,盛産魚蝦。白石詩云:“塘裏無魚蝦自奇,也從荷葉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名聲到老低。”在北京生活時也養蝦觀察其游動行為。白石畫蝦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提煉和昇華。陳半丁曾説“老齊惟有寫魚蝦,確確是雪個脫胎,雖足跡未周,神乎見奇,至美矣。”齊白石的水族畫,總是在畫面的空白處給觀者留下了無窮的審美空間,他筆下的魚蝦蛙蟹雖妙得天成,但總是透出一種平實、自然、樸質的氣息。觀此水族立軸,構圖新穎,筆致工穩,墨色如意。 白石老人畫蝦靈動如生,蟹殼三筆質感十足,各種水族筆法不同而各有趣味,此作可謂寫意水族之範本。他早年以青藤、八大、李復堂等先賢前輩為師,後實際觀察寫生,逐漸掌握了蝦、蟹的結構與動態的要領,開始領悟到寫生與筆墨結合的奧妙。七十歲之後畫蝦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筆墨法則返璞歸真,簡練又生趣奕奕,形神具備。此幅作品蝦群、螃蟹齊聚,它們神態和行為各不相同,這是源於他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墨色清秀淡雅,把蝦的透明、蟹殼的堅硬形成對比,充分體現了白石老人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神要求。

周思聰 消夏圖 設色紙本 鏡框 59x48cm


本場中國書畫的當代水墨專題中,精品之作有盧沉的《杜甫像》與周思聰的《消夏圖》。盧沉給“詩聖”杜甫造像上題識:“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工部的憂民、哀民生之多艱的形象躍然于紙。雖曰不經意之筆,而畫家以赤忱的內心刻畫出的人物卻已然定格,鮮明的形象,傲然的骨態描繪出了杜甫“安得廣廈”的希冀,以及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堅守,點景的蘆葦蕩倣似杜甫詩意中的背景交待:“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整張作品小中見大,雖為昔年不經意之作,缺也值得寶藏!

盧沉和周思聰是20世紀晚期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伉儷。兩位先生的創作,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相容並蓄、勇於開新,融傳統境界、時代精神于一體,以獨特的生命感悟為當代中國畫史貢獻了諸多經典作品。“他們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最有才能、最富創造精神的國畫家。他們師承20世紀中國畫人物大師蔣兆和、葉淺予,在發揚中國畫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畫的造型經驗,面向生活、重視寫生,探索表現語言新途徑。”評論家邵大箴如是説。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