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拍賣行與畫廊一級市場之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4 09:32:31 | 文章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

        曾經有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陳逸飛最初在國內的走紅,實際上就是英國一家拍賣行幾位工作人員“運作”的結果。後來這幾位工作人員因為“越權”而被拍賣行辭退。陳逸飛《提籠仕女》(布面油彩)

        青年藝術家賈靄力的油畫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的春拍夜場中拍出550萬港元。有評論認為:“這是國際大拍賣行盯上了中國上世紀70年代的藝術家,過於急切推動這些年輕藝術家在市場上的價格,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傷害。”
 

在成熟規範的藝術市場當中,畫廊和拍賣行分屬於一、二級市場。前者負責發現、培育、推介藝術家,後者則專注于藝術品的市場交易。而在當下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中,很多拍賣行選擇直接從藝術家處徵集作品進行拍賣,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沒有經過畫廊推廣、代理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拍賣市場,並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是誰為“畫廊”套上了“隱身衣”,使得藝術家和拍賣行都對其“視而不見”?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其為代表的“一級市場”可有可無?藝術家的作品沒有經過一級市場的醞釀就直接進入拍賣場,又會存在哪些隱患?

上海龍門雅集董事長 李亞俐:

拍賣行直接和藝術家聯繫是越俎代庖

畫廊在中國大陸興起的基礎薄弱,歷史也短。最早時候,畫家自己挂單賣畫;新中國成立後,文物商店直接跟藝術家要畫;上世紀90年代,一些酒店附帶經營一些小畫店,跟藝術家拿點作品;再後來,“畫家村”開始自營自銷。直到2004年,當代藝術品價格飛升,香港拍賣行開始拍賣當代藝術,一些有識之士才開始在北京的798等地開辦畫廊,為藝術家辦展。或許可以説,中國大陸的畫廊産業是因拍賣市場火爆被帶起來的,畫廊業從一開始就沒有出現過自開自墾的地盤。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近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遭遇寒流,我們還是有一點高興的。因為它可能會使畫廊的發展得到一個新生的契機。畫廊和拍賣行不一樣,畫廊的經營需要時間的孕育和大量心力的投入。畫廊對藝術家的推廣和包裝,一談就是三年、五年。畫廊需要在資金上給予大量投入,還應懂得如何在市場不認識藝術家之前,對其提供學術上的支援,與評論家討論,挖掘展覽背後的學術論點,為文作序;並且運用自身社會資源、人脈等邀請媒體和收藏界參與活動。一般而言,一個展覽如果能得到媒體界、學術界、收藏界的三方認可,那幾乎就可説是成功了。然而,這也只是成功的一小步。接下來還有許多日積月累的推廣與後續展覽,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為藝術家逐年鋪陳,為藝術家尋找到藝術追求和市場接受度最好的契合點。在漫長的努力之後,畫家最終形成成熟的藝術風格,擁有不斷提升的知名度、學術地位、市場價格、忠實的收藏人群。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各有自己的使命和價值,如果有哪一部分越俎代庖,必然會對藝術市場的生態造成破壞。如果拍賣行形成慣性,直接和藝術家徵集拍品,參照畫廊出版品撰寫拍賣圖錄等,必將直接掠奪畫廊苦心經營多年的市場價格基礎。一些年輕的藝術家,過於看重眼前利益,直接進入到二級市場,可能短期內就會名利雙收——我只能為他祝福,希望在他的藝術生涯裏,充足的運作資金能夠一直對他不離不棄。否則,一個沒有建立紮實的市場基礎,沒有贏得媒體公斷和學術界認可的藝術品,它的最終價值肯定是不穩定的。

藝術經濟學家 馬健:

畫傢俬下賣畫是傳統 畫廊地位尷尬前景悲觀

藝術家跳過畫廊,直接將作品拿到拍賣行送拍,在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市場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從畫廊這方面來看,在中國,做得很好的畫廊寥寥無幾,能長期賺錢的也是十里挑一,藝術家人數則是數以萬計。巨大的供給要和市場有效對接的話,不可能在畫廊這一棵樹上活活吊死。

如果説,國外的一些大畫廊以其深厚的專業性和影響力,而充當了所謂一級市場的“把關人”角色的話,國內畫廊目前的專業度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而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拍賣行是現代企業,畫廊是古典商家,無論是理念還是管理,二者的差距都不是一星半點兒,畫廊傳統的開門候客式經營往往因為資訊成本太高而顯得經營效率偏低。這種種原因導致當下拍賣行無論對於藏家還是藝術家而言,其吸引力和認可度都高過畫廊。

拍賣行對畫廊的衝擊有目共睹,但我並不認為這是所謂的“越俎代庖”。事實上,我對所謂藝術品一、二級市場的劃分方式就不能茍同。在藝術品市場上,人們通常將畫廊和藝術博覽會統稱為“藝術品一級市場”,而將藝術品拍賣行稱為“藝術品二級市場”。這種劃分思路顯然來自於股票市場,並非直面藝術品市場的經驗總結,而是從概念到概念的生搬硬套,並未理解市場的真實運作狀況。隨著藝術品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傳統的藝術品一、二級市場之分早已不具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對於當下的藝術品經營機構而言,打破一、二級市場的思維定式,可謂刻不容緩。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拍賣行的反應速度又一次遠遠快過了畫廊。內地現在所謂“直銷式”拍賣越來越多,一些中小型拍賣公司甚至將拍品是“向藝術家本人徵集而來”作為最重要的宣傳亮點。為什麼?因為贗品氾濫。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拍賣行的這種“直銷式”拍賣其實正是勇於創新的成熟之舉,比“知假拍假”不知要好到哪去了。

而對於畫廊,坦白地説我是持比較悲觀態度的。事實上,縱觀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史,古代的畫家都是自己挂單自己賣畫。畫廊在我們這裡沒有生長的土壤,基本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尷尬狀態。而且在中國,字畫還承載了很多人際交往的功能,所以你想完全堵死畫傢俬下賣畫這條路,和傳統也是相悖的。

北京天問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 季濤:

拍賣行比畫廊更擅長推廣和包裝

許多青年藝術家在沒有經過藝術品一級市場推廣代理的情況下就直接進入了拍賣市場,一些代理人或者是藝術家本人,繞開畫廊,直接把藝術作品送到拍賣行拍賣,通過拍賣場上知名度的傳播和價格的影響來提升價位。拍賣場中許多的事實表明,這樣的方式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當這種運作是由專業操盤手按照拍賣市場規律有計劃進行時,價格提升的效果很明顯。如果再配合新聞媒體做些宣傳,一段時間之後,社會知名度也能提高。

為何在藝術家和拍賣行之間,畫廊會缺席?我們知道,在西方成熟的藝術品市場中,藝術家的被發現與成長,本應在畫廊為主體的一級市場來完成,但目前國內畫廊的總體實力不行。2012年底前,北京畫廊協會的主席在某個我主持的論壇中就承認:目前多數畫廊根本不知道如何包裝推廣藝術家。而且,這些年來畫廊與藝術家之間的合同遵守情況一直不很好,畫廊無法控制藝術家在合同外賣畫,藝術家也無法了解畫廊銷售的真實情況,互相之間缺乏信任度。

推廣不力,合作容易夭折,畫廊對藝術家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大。而相較于畫廊,拍賣行的優勢卻非常明顯。它資金雄厚,掌握較多的話語權,更懂市場,比畫廊更加知道如何運作一個畫家。拍賣公開舉辦的特點更能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在畫廊買畫要討價還價,很難侃出一個合適價位。拍賣行的競買則是從起拍價往上爭,買家事先能判斷出賣家的底牌,不懂也可以參與,而且自己能夠了解現場其他人對拍賣品的需求程度……

儘管如此,我相信當下這種情形,只是國內藝術品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的特定産物,最終還是得建立那種一、二級市場清晰分工、各司其職的藝術品市場。因為從本質而言,拍賣行是無法取代畫廊的。拍賣行對作品有一定的市場判斷,知道哪件好賣,但更側重於市場偏好度和短期成交獲益。而畫廊則更加擅長于對藝術家繪畫水準和未來市場的判斷,擅長于對畫家的全面分析、學術研究、宣傳推廣、展覽參賽和銷售渠道,並可以根據藝術市場不斷地給畫家以指導和建議。如今拍賣行如此強勢,而畫廊弱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對藝術品的關注點,集中在了它的商品屬性上。但總有一天,當畫廊自身不斷成熟和壯大,當收藏群體的趣味和水準不斷進步,這種依靠純市場化運作出來的畫家及其作品將不再能夠滿足藏家的需要。當越來越有品位的藏家開始需要一些更有獨創性、有深度的藝術作品時,畫廊的重要性會漸漸凸顯。

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 油畫家 李磊:

藝術家直接進入拍賣場

是有益嘗試

上海的國際化程度比較高,我周圍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很多都是跟畫廊合作的。相較于拍賣行的“一錘子買賣”,畫廊和藝術家及收藏家的交往是長期而深入的。這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宣傳、推廣方面,甚至是在日常生活方面,畫廊都會給予許多支援。

但目前的現實是,國內的畫廊業只是剛剛起步。特別是優秀的畫廊,數量極其有限,而且越是好的畫廊,在選擇藝術家方面就越苛刻。所以很多藝術家並沒有機會進入畫廊的視野。這些藝術家必然會去為自己建立另外一種進入市場的路徑。總的來説,我認為只要收藏家和銷售者在利益上達到了平衡,各種探索都是合理的。

那些認為藝術家直接進入拍賣市場,會容易迷失、喪失藝術追求的“擔心”,我認為也是大可不必的。這完全是個人選擇的事情,市場是無所不在的。如果一個畫家容易迷失,那他即便是靠畫廊代理,也一樣會喪失獨立性。而被市場運作出來的藝術也不見得就充滿銅臭味,沒有藝術價值。

油畫家 何健成:

改變藝術家“直銷”格局

畫廊自身要不斷壯大

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運作模式和西方不太一樣。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畫家一直都是自己跟買家直接聯繫的。這個習慣一直沿襲到現在,相當一部分藝術家還是更喜歡自己直接跟藏家和拍賣行取得聯繫,覺得沒有必要通過第三方來進行溝通。包括我自己,也沒有找畫廊代理。一方面,我還沒有碰到各方面都令自己滿意的畫廊,另一方面,我也沒有那麼急迫地想要掙錢,所以我寧願自己經營藝術事業。

説到底,這應該是一個市場自我調節的結果。西方的畫廊代理制度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發展得已經相當成熟。畫廊的專業性非常強,在藝術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人脈又廣。藝術家自己悶在家裏畫畫,不可能像畫廊那樣了解市場,也不可能認識那麼多人。如果藝術家認為,從畫廊那裏獲得的幫助遠遠超過他可能將要付出的利潤分成,他一定願意和畫廊合作。但是在國內,畫廊的歷史普遍不長,良莠不齊,專業性上比較欠缺,在對藝術家的包裝和推廣上也未見得有多麼到位。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似乎沒有必要和畫廊簽約。甚至還不如直接銷售給藏家,或者是和拍賣行合作,錢和名都來得更快些。這個格局,只能靠畫廊自身實力的壯大才能得到改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