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淘”勢力正向藝術品市場蔓延。近日,美國籃球明星科比放在網上拍賣的簽名面具以6.71萬美元高價拍出,而“中國未來——HIHEY.COM新興藝術家計劃”在今日美術館展出,展覽的同時,300位新興藝術家的作品也通過網站進行網路拍賣。目前,國內已有藝術品電商逾千家,不論國內國外,藝術品“線上拍賣”再次引起熱議。
藝術品的電商平臺會否對傳統畫廊和拍賣行造成衝擊?而網路化虛擬交易背後的真真假假又靠什麼來保證?記者昨日採訪了部分專家和業內人士,他們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線上拍賣”已有17年曆史
世界首家“線上拍賣”網站為1995年成立於紐約的artnet.com網站,該網站的網上競拍業務也標誌著全球首家藝術品線上競價拍賣網站正式上線。中國的藝術品網上交易平臺的起步也不算太晚。2000年,嘉德線上拍賣有限公司成立,將拍賣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標誌著我國藝術品網上交易的逐漸形成。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藝術品電商逾千家,除嘉德線上、博寶網等著名電商企業外,雅昌、藝術國際等藝術類門戶網站也擁有電商平臺,綜合類電商企業如淘寶也有收藏頻道。一些老字號也開始試水線上拍賣,如西泠印社于2009年上線,琉璃廠于2010年上線,許多畫廊、美術館則開通了電商平臺。
Hihey總裁何彬昨日向本報記者透露,2011年4月上線的Hihey.com運營至今,藝術品線上交易總額已達5000多萬元,每天的成交額為20萬元,正以100%的速度全力增長。何彬表示,目前,Hihey已經和1500多名藝術家簽約,“相對於傳統的藝術品銷售渠道,‘線上拍賣’門檻較低,每位藝術家的每幅作品只收100元掛牌費,網際網路得以讓更多的藝術家獲得被展示和收藏的機會。”
70後新買家出現
隨著藝術品拍賣網站不斷優化交易模式,“線上藝術品拍賣”正步入高速發展期,並以其多種優勢逐漸獲得買家認可。尤其是那些習慣了網購的年輕人,看待藝術品網上拍賣也有了全新的視角。“網淘”藝術品的消費方式快速成長為新興中産階級藝術化生存和藝術品“淘寶”的樂土。
何彬介紹,公司現在擁有的1.2萬名新買家以70後為主,有投行的高級白領、大學教授、私企業主、金融行業的管理層等。何彬説:“我們驚喜地發現,有不少工薪階層買家開始關注藝術品拍賣市場,比如一些三四線城市的醫生,或者80後公務員。這是一個長期以來被傳統的藝術品收藏市場所忽略的龐大群體。他們的平均年收入大概在40萬左右,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中需要藝術,但拍賣行、畫廊距離他們很遙遠,網路‘淘寶’卻讓他們有天然親近感。”
70後藏友劉先生表示,自己接觸藝術品收藏已有3年時間,“剛開始是去實體畫廊,但買得很少。一方面是價位較高,開價都在10萬元以上,此外,我不想把資金都放在一兩個畫家的一兩件作品上。兩年前,我發現了國內的藝術品電商網站,覺得很驚喜。輕點滑鼠,就可以看到上百位藝術家的上千件作品,價格空間也比較大,從幾百元、幾千元到幾萬元都有。它幫我實現了本以為無法實現的收藏夢想。”
劉先生認為,雖然目前國內藝術品電商平臺數量激增,但總體發展是落後於海外發達國家的。“收藏僅靠少數富豪來支撐是不夠的,要想越做越大,就必須把大量的金領白領的需求挖掘出來。”劉先生説。
當代作品成“網拍”主流
儘管“線上拍賣”具備便捷優勢,但對於許多習慣“眼見為實”的國內買家而言,作品的“真偽”的確成為他們購買時最為忐忑的內因。於是,價格高昂的古代繪畫作品、書法藝術等難於網上成交,當代作品成“網拍”主流。
何彬介紹,Hihey上線至今,賣出的最貴畫作是495萬元的吳冠中和喬十光共同創作的《傣家節日》,3萬元左右的作品佔的比重最大。
何彬説:“當代藝術作為正在發生中的事物,其實還沒有真正意義的大師。所以如果有人一年拿幾十萬、幾百萬去買當代藝術品的話,我認為他的心態、動機以及對風險的控制可能都會出現問題。我們更鼓勵那些一年拿出不超過10萬元放在藝術品投資方面,買的藝術品單價不要超過5萬元的收藏行為,並把這類藏家定義為‘天使收藏家’。他們每年的消費是可控的,在藝術的審美價值上有自己的判斷力,並且以這種方式和同時代的藝術家共同成長。”
傳統拍賣VS線上拍賣
網拍效率高又如此便捷,那麼大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能否被網路全部取代呢?中國書畫、古玩瓷器能否也在網路上進行拍賣呢?
資深藏家楊楊表示,對於賣方來説,“線上拍賣”的確存在佣金比率較低、增加拍品曝光率、更多人的參與進而發現真實價格、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及完成交易四大優勢;而對於買方來説,“網拍”除了節省時間和精力,還可以隨時隨地以各種網際網路終端進行出價交易。
“儘管如此,‘線上拍賣’不會取代‘傳統拍賣’”。北京華夏傳承國際拍賣公司顧問、深圳儒舍畫廊董事長林國雄不認為網路拍賣會對傳統拍賣行構成太大影響,“因為大家的定位不一樣。目前來看,高端的藝術品,無論買家還是賣家,肯定還得依託拍賣公司這個平臺。”
林國雄説:“兩種方式相比,各有優勢。一般來説,買家參與文物藝術品競買,都習慣於到現場看預展。對於書畫作品,收藏者要仔細研究紙、墨、印,甚至要用放大鏡去看,用鼻子去聞;對於瓷器,買家更會去仔細端詳圖案、釉色、圈足,要上手掂分量、摸釉面等。如果不到現場看預展,只看網上的照片,買家的競買信心會差很多,出價也會比看過實物的人要低出許多,因此,純粹在網上看拍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拍賣成交的價格。”
“此外,藝術品有著獨一無二的孤品特性,鑒定、評估向來就十分複雜;其次是質地問題,網路上貼出的照片因光線、角度、後期處理技術等,多少與實物存在著差距,這些都妨礙人們建立競買藝術品的信心。”
林國雄認為:“各種跡象表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收藏中來,收藏未來一定是多元化的,包括線上的、線下的。無論是對於‘網路拍賣’,還是‘現場拍賣’,誠信都是共同的立足之本。藝術品‘網路拍賣’的誠信,最終還要依靠制度與法律的完善和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