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文物鑒定急需國家級文物科技評估中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6 13:06:23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一件“漢代黃玉梳妝檯及玉凳”,日前在文物鑒定界引起爭議,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套去年拍出2.2億元的稀世“國寶”,被質疑為“贗品”,並懷疑其拍賣天價是拍賣公司和鑒定專家聯手操作的結果。此外,“造假者”突然現身並自我“揭露”,更是讓先前的懷疑之聲形成了指責與批判聲浪。而另一方面,“漢代玉凳”鑒定者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堅稱:“直到今天,我仍然堅持我當初對這件拍品的鑒評!”

“漢代玉凳”事件,讓中國文物鑒定與投資收藏領域的亂象再度凸顯,也讓“構建傳統眼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文物鑒定體系”更顯迫在眉睫。

“在這樣的形勢下,幾乎所有的文物專家都希望科技專家介入,和他們一起把穩文物鑒定關。”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系主任王昌燧説。

方法需與時俱進

孔祥星是前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著名的古代銅鏡鑒定專家。他閱鏡無數,曾總結出很多作偽的手法以及辨偽的要素,經驗可謂豐富。不過,他卻説:“在造假的新技術和新材料面前,我們原來的一些理論現在已經滯後。”“常常有這種情況,即相同領域的頂級鑒定專家,對一件器物的真偽判斷會給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他認為,事實説明,“眼學的局限性的確越來越大”。為此,近年來,孔祥星一再呼籲,文物鑒定方法應與時俱進,要儘快加強文物科技鑒定手段的研究。

王昌燧表示,相對而言,陶瓷類文物的科技鑒定最為成熟,其次是青銅器,再其次是玉器等。分析方法中,最為有效的為X射線熒光和熱釋光技術。前者可提供文物材質的元素組成資訊,依據標準數據庫,原則上可確定文物的産地,對於陶瓷文物,則可確定其窯口;後者在陶瓷器等硅酸鹽材質文物的鑒定實踐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可望給出其燒制的絕對年代。此外,利用體視顯微鏡可望揭示不同材質、不同類型文物表面的歷史和工藝痕跡;而利用X光照相技術、工業CT掃描等,則可以顯示文物的內部結構及形貌特徵,或者揭示被銹蝕物掩蓋的器物表面的紋飾、銘文、製作痕跡等資訊。

王昌燧還介紹説,在現有的科技鑒定工作中,眾多的元素分析技術,如大樣品室X熒光、質子激發X熒光、同步輻射熒光等業已顯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而眾多的結構分析技術,如X射線衍射、紅外光譜、拉曼光譜等在青銅器、書畫、紙張、印刷品等文物鑒定中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物科技鑒定市場很不規範

不過,在目前的文物鑒定中,科技手段的實際運用並不廣泛。王昌燧強調,“應該説很不廣泛”。孔祥星則估計,目前,90%以上的文物鑒定還是單純靠傳統眼學。

王昌燧認為,真正的文物科技鑒定不僅需要儀器,更需要專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迄今為止,業內似乎還沒有一家類似于珠寶鑒定那樣正規的科研單位。“總的來説,目前的文物科技鑒定市場比較混亂,很不規範。雖然成立了大大小小眾多的文物科技鑒定公司和機構,但是這些公司和機構通常缺少深入的研究,缺少有實踐檢驗的科技鑒定專家,故而難以給出明確的鑒定結論。”

王昌燧認為,科技鑒定同樣是科學研究,現代高科技儀器可以給出相關的資訊,但不能直接給出鑒定的結論。“就像傳統鑒定要從‘質、型、紋’三方面去分析、鑒別一件文物一樣,科技鑒定也需要分門別類地把不同器類、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材質及不同製作工藝的文物內部特徵研究透徹以後,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科技鑒定。”

孔祥星也認為與傳統鑒定專家相比,科技鑒定專家更注重文物的工藝和材料。據其介紹,日本有幾位學者長期在中國用自然科學手段研究古代銅鏡,他們最近發表論文説:“最初人們容易進入這樣一個誤區,即鑄造區區的小圓板型銅鏡,應該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高難技術,可是一旦進入銅鏡的世界,就會發現出人意料,其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現有的鑄造知識和經驗範圍。”“為了使銅鏡映照出清晰的圖像,鑄造出精緻的紋飾,古人曾下了很多功夫,採用了很多的工藝。”應該説,古代工藝的分析同樣是文物科技鑒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魔高一尺,道能否高一丈

雖然現有的科技鑒定方法在理論上已經很成熟,但對於實際應用而言,它還遠遠不夠完善。科技鑒定不是萬能的。比如熱釋光測年技術所檢測的熱釋光量可以通過人工輻照而改變。王昌燧介紹説,曾經有一件唐三彩贗品的熱釋光測年數據為距今2000多年,可是唐朝距今僅僅1000多年。這充分説明仿製者已經用人工輻照來改變熱釋光量,只不過經驗不足,未能控制好輻照劑量,照過了頭。

再如,通過XRF等元素分析手段表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各類陶瓷器都有其固有的原料配方,但是仿製者可以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燒制出符合真品配方的器物。王昌燧介紹説,我國有的工藝美術大師製作的高倣品,在主要成分配比上已經達到可以亂真的程度。

王昌燧認為,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即器物的外觀形貌、主元素組成及硅酸鹽材料的年代都有可能通過人工方法做到與真器一致。但是,好在真器的微量元素特徵不易掌握、很難人為操控,有望成為文物科技鑒定的利器。“而且,造假者如果想要仿製真品中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成本會很高,經濟上的可行性很小。”微量元素分析技術在文物科技鑒定中發展潛力極大,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在文物科技研究中應用較多且比較成熟的微量元素研究方法有很多,不過這些方法大都是有損分析。若能建成大樣品室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其優勢將十分明顯,“該方法可以對文物進行高精度的無損分析,而且技術上也完全可行”。

急需政府支援

王昌燧認為,文物科技鑒定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援。這不僅僅意味著經費投入,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文物樣本來建立龐大的數據庫,便於科學家建立參照係。孔祥星同意這一觀點,他提出數據庫裏還應該包括大量倣品的數據以供對照。

為了説明數據庫的重要性,王昌燧講述了一對青花雲龍象耳瓶的鑒定故事。這對瓶子的真偽判斷曾是鑒定界沸騰一時的話題,至今還有人提起。在真偽的爭論中,國內一家科研機構採用同步輻射X熒光和X熒光等技術,分析認定其是元青花。但王昌燧説,他的團隊和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以及江西省景德鎮陶瓷考古所在隨後的合作研究中,通過對168片元代和明、清各時期的出土官窯青花瓷標準樣品的系統分析,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數據庫,基本弄清楚了不同時期官窯青花瓷鈷料的化學組成規律。“有了這一可靠的參照係,不難判定上述兩件象耳瓶不是元代青花瓷器。”

王昌燧説,其實有關科研機構的研究思路和測試數據並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對數據的分析上。“例如,一些專家認為,象耳瓶和元大都出土青花瓷器的‘青花+釉’的化學組成都為低錳高鐵,由此判定象耳瓶為元代瓷器。事實上,所謂低錳高鐵是一個相對概念。一般説來,大多數青花料中的錳含量都低於鐵含量,錳鐵比大於1的是極少數。然而,景德鎮元青花使用的是進口青花料,其錳鐵比極低,常常遠低於0.1;而自明代宣德開始,青花料的錳鐵比通常都大於0.1。從該單位公佈的測試數據不難看出,象耳瓶‘青花+釉’的錳鐵比,較之元大都出土青花瓷器的相應數據,約高出一個數量級,顯然非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在建立數據庫的基礎上,王昌燧等專家希望未來能夠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文物科技評估中心。這個機構雖然是市場運作,但不以營利為目的,同時採取以研究促進評估的方式。“比如可以從技術相對成熟的古瓷器評估開始做起,發展到青銅器,然後再到其他種類的文物,有計劃地開展工作,研究一種,成熟一種,鑒定一種,逐漸走上良性迴圈,使其正規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