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科技鑒定與“目鑒”誰更靠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3 10:19:24 | 文章來源: 金融投資報

科技發展至今,技術手段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各行各業,文物鑒定也不例外。近日,成都一家民營博物館在成都武侯祠舉辦了一場名為“高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中的運用”的活動,運用科技儀器為收藏品做了成分鑒定。對於大家關心的真假問題,檢測人員表示只要“成分是否符合”就足以證明藏品真偽。雖然這種單純靠“高科技鑒定”的方法得到普通市民的認可,但對於一些資深藏家來説,認為“高科技鑒定”就如同兒戲,要判斷一件藏品的真偽,還得主要依靠肉眼進行鑒定,即通常所説的“目鑒”。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以及民間收藏日益復蘇,古玩造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古玩鑒定的傳統方法都是用肉眼進行鑒定,但是造假手段日新月異、仿製能力越來越高,又使得鑒定專家傳統的眼學(即肉眼鑒定)鑒定方法屢屢受挫,鑒定結果的權威性也大打折扣。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古玩辨偽的方法也各顯神通,近年來一種依靠高科技的鑒定方法也被植入到了文物鑒定之中。據了解,高科技鑒定方法基本上都是利用科技手段對古玩藝術品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看是否與數據庫裏的樣品成分符合,從而判定出古玩藝術品的真偽。

由於科技檢測方法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得出的鑒定結論似乎更為可信。然而,業內專家也指出,單純依靠“高科技”也不能解決文物鑒定中的所有問題。首先,科技鑒定要有理論支援作為前提。現在的高科技鑒定方法,所有的數據庫都是靠文博專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建立的,不管科技鑒定發達到何種程度,始終都需要理論作為支援。其次,科技鑒定要準確可靠,就必須依賴龐大的數據庫作為支撐,但從目前來看,數據庫沒有涵蓋進去的部分依然很多,在檢測上就是空白地帶。第三,科技鑒定能夠給出的只是分析後的成分列表,並不可以直接用來斷代,至於古玩文物在藝術、市場方面的價值則更是無從談起。

“科技鑒定就如同兒戲”,部分資深藏家甚至這樣坦言。在他們看來,科技鑒定就像在電腦還未十分普及的十幾年前,街頭有人用電腦為人算命一樣,當時“電腦算命”美其名曰“科技測命”,並貶斥沒用先進武器(電腦)算命的同行為“不科學”。想想目前文物鑒定的“科技派”之貶傳統鑒定為“目鑒”,而欲以“科技鑒定”取代之,不由覺得其與當年“電腦算命”者何其相似乃爾。只不過“電腦算命”者在江湖,而“科技鑒定”者在著名高校和“權威機構”,更具“權威性”和迷惑力。在當今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無論是拍賣行業“老大”,還是一般的拍賣行,他們只是相信自己的專家組的“目鑒”,並不理會“權威機構”的所謂“科技鑒定”。

在記者看來,雖然科技鑒定與“目鑒”都是當今世界上比較流行的古玩鑒定方法,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兩者都不可偏廢。所謂鑒定,不僅僅是斷真偽,還要鑒定它是好的,還是一般的,是精還是粗,這些都得靠“目鑒”判斷。科技鑒定運用技術手段進行數據分析,雖然可提供鑒別真偽的依據,但因為數據庫建立是要靠鑒定專家的長期積累、靠考古發掘來決定,因此科技鑒定只能是補充,如果“獨立”也是行不通的。

如此看來,古玩鑒定仍然要堅持“傳統經驗鑒定為主,科技鑒定為輔”的思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