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品鑒定需要媒體搭建優質鑒賞平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2 14:47:55 | 文章來源: 成都商報

一件優秀的藝術品,是經得起時間和媒體考究的。作為現當代藝術品而言,更需要經得起傳媒多渠道的驗證、各類藝術人群的圍觀和藝術市場多元化挑剔的預判……誰都無法準確估計和預判藝術市場的前景,但它和所有投資市場一樣不是絕對純凈的,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識貨的慧眼。慧眼在哪?除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知識儲備外,媒體的作用和引導不可忽視。

享有盛名的藝術批評家李小山昨天表示,對於一個有公信力、影響力和覆蓋面的媒體來説,及時搭建一個優秀藝術的鑒賞平臺,無疑是一種對社會對讀者負責的態度。而剛剛參加了首屆全國九省市藝術聯展第二場特約預展的成都摩爾百盛總經理黃志強則直言,在當今傳媒發達、資訊海量的情況下,他依舊相信傳統媒體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分量和公信力。

究竟怎樣的藝術投資方式能夠引導人們在撲向藝術市場江湖時,既不失落童心,又能時時建立屬於自我的、詩意的、向上的藝術世界,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相輝映、眾説紛紜的當下,真正找到有個性色彩、又有較高回報的藝術品投資之路?這是整個藝術品市場從業者、觀察家和評論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著名藝評家李小山:

收藏是一門學問 入門後需不斷學習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尤其是市場經濟對藝術形成了強有力的衝擊後,對於藝術的欣賞和評價發生了彎曲,許多亂象和泡沫混淆了人們的視線,從而使得真正的藝術品質或多或少被掩埋起來。對於一份有公信力、影響力和覆蓋面的媒體來説,及時搭建一個優秀藝術的鑒賞平臺,無疑是一種對社會、對讀者負責的態度。”著名的藝術批評家、行業翹楚李小山昨天在接受成都商報(微網志)記者採訪時這樣説。

李小山表示:“人們很容易相信‘盛世收藏’的説法,但是,對收藏本身所具備的素質卻不甚了了。收藏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境界。從一個人的收藏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素養。説到底,藝術即是人生的精神指標,有的人長期從事收藏,但長期處於低端水準,原因在於他把收藏僅僅當成興趣。”

“興趣是入門,入門之後的不斷學習才是向上的臺階。鑒賞也罷,交易也罷,藝術的商品屬性在真正有素質、有涵養的人那裏,永遠是第二位的。而對藝術的熱愛,是對精神高度的熱愛,是對美和美的事物的熱愛,永遠是第一位的。”李小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我並不反對藝術市場中的買賣,甚至可以説,沒有藝術市場,會給藝術帶來難以彌補的萎縮和困頓。我要説的是,藝術像旗幟一樣永遠飄揚在市場之上,因為,藝術是我們生活中難得的美好事物之一。”

成都摩爾百盛總經理黃志強:

買哪幅畫?身邊朋友看重報紙“推薦”

“這次藝術聯展,我認為有三大特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跨區域的藝術作品聯袂,讓大家一次盡享多地區的藝術風情;二是媒體牽頭來做這個藝術盛事,傳播的速度及力度與其他展覽不可同日而語;第三,藝術品愛好者可以通過媒體這樣不單純叫賣、只誠意交流推介的方式真正領略藝術之美,同時,提升自身的藝術品鑒賞能力和投資能力。它和畫廊賣畫完全不一樣。”昨天,成都摩爾百盛總經理、文化沙龍會長黃志強這樣説。

黃志強認為,和一般的房産投資、黃金投資及股票投資較為單純不同,藝術品投資則需要更多的耳濡目染,需要一種藝術品的修養才能達成。“現在我們的社會浮躁心理盛行,都市人工作生活的壓力大,節奏又快,我們應該找一種既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內涵,又能排解工作壓力的生活方式,扎進藝術品市場我覺得挺好。”黃志強表示,這次由媒體主導、策劃和執行的藝術品聯展,是一種對文化負責、對藝術品負責、對投資者負責的事情。

在黃志強這樣的企業家獲取藝術品市場指導和資訊的方式中,傳媒的作用不言而喻。除了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外,網路和實體畫廊等方式的介入讓藝術品市場更加具有親和力,“方式多了是個好事,但我還是看重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我身邊的一些朋友經常會拿著一份報紙或一本雜誌上關於某藝術家的作品資訊和行情分析給我説:‘下手這個,你覺得怎麼樣?’”

藝術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黃志強也有一些藝術品收藏,主要是以畫為主,“風格不限,我是個收畫的雜家,什麼都可以接受,主要是自己喜歡,雖然數量很少,但每一件作品都是符合自己性情的作品,賺錢倒是其次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