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藝術市場:藝術批評不該缺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2 23:24:2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高 嶺

    沒有任何時代能夠像今天這樣聽不見藝術批評的聲音。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界最為明顯也最具諷刺意味的一種現象。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這對孿生兄弟在今天更多地不再是為了共同的藝術理想彼此攜手,而是被一個巨大的漩渦所左右,那就是藝術市場。

    今天,藝術市場成為藝術界的中心話題,這個原本是藝術生態鏈條中靠後的末端環節,竟然成為了“前沿”課題,佔據了藝術寫作、藝術傳媒、藝術展覽的大部分“份額”,真是後衛成了前鋒,令人匪夷所思。

    曾幾何時,藝術批評(曾經以理論探討的方式出現)與藝術創作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共同為中國藝術的現代啟蒙和當代轉型譜寫了激情燃燒的篇章,共同為爭取藝術創作自由的空間承擔起思想解放和語言實驗的責任。如今,當藝術創作的空間不僅在觀念意識而且在物質方式上成倍增長的時候,藝術批評卻因為”如火如荼”的藝術市場的急速升溫而啞然失語。

    這個時代並不缺少有關藝術的文字寫作,因為成本成卷的展覽圖錄和各種所謂的文獻裏刊登著大量為藝術家“量身定做”的評論文章,它們或者充斥著時下流行的某些文化問題的宏論,或者將藝術作品擺在藝術作品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中進行社會學意義上的對位與闡釋,卻唯獨忘記了對藝術作品自身內部的獨特性以及一件藝術作品與另一件藝術作品之間差異性的分析和把握。一切都是“量身定做”,一切都是“就事論事”,展覽層出不窮,美文四處洋溢,在繁忙的背後,卻沒有對這些美文評論的批評和反思,更不用説透過這些鋪天蓋地的美文能夠讓人看到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真知灼見了。

    這種現象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的藝術批評,其實早已沒有了20年前力排政治干擾和觀念束縛、恢復藝術的自由和尊嚴、推進社會的思想解放和民主的敢為天下先的遠見、勇氣和信心。正是從這個層面上講,批評沒有了自己應有的精神指向,也就不可能發出真正的聲音。

    物換星移,藝術批評的社會政治背景的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作品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千變萬變,藝術批評的基本點是不能也沒法改變的,那就是它一定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批評方法論,或者叫批評哲學,並以此為出發點來挖掘出豐富複雜的語言特徵,從而在全球文化發展的格局中建設中國自身的視覺語言形態。這是對藝術批評的最高籲請,也是藝術批評的真正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並非朝夕之間,但是對它的清醒認識卻是每時每刻都應該保持的。然而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看到對這個目標的清醒認識,更不用説真正意義上的批評寫作了。

    今天,更多的實際情況是,批評被認為只有與市場或者市場所支撐的展覽策劃相結合,才能生效。可問題在於,如果這被認為是批評生效的途徑的話,那麼,現在大量舉辦的展覽活動的各種批評和策劃,在“各自”生效的情況下,還有沒有可比性呢?大量涌現的關於各種展覽活動的所謂批評文章寫作,是任其各自為政,遍地開花,還是希望從中找到些共同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究竟如何評價和分析?這就還是需要一種建立在方法論基礎上的批評哲學的建構。

    拋開這些充斥著我們的視聽的由市場化運作帶動的各種藝術傳媒和展覽空間的話題,我們應該重新回到自己的本位,檢討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會有這樣的發現,那就是當藝術批評家們在自己繁忙的藝術展覽策劃之餘,對自己早年的理論建構夢想漸漸遠去感到隱隱擔憂和感傷的時候,不少嚴肅的藝術家們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藝術創作在語言形態上究竟能否在世界藝術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儘管他們中一些人的作品價格正被各路炒家在拍賣市場上不斷攀升。換句話説,今天依然有不少藝術家們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藝術在有生之年能否進入藝術史,自己的創作究竟在語言形態上有什麼樣的創造性。而批評家呢,是否只是在關心自己策劃了多大規模的展覽,寫了多少為展覽而寫的文章呢?如果批評家在今天只是為展覽而生的,那麼,批評家這個稱謂還真的要改為策展人了。

    要改變和克服藝術市場和展覽策劃給藝術批評寫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恢復藝術批評的理論高度和鋒芒,首要之處在於廓清藝術批評的理論價值取向和藝術市場和展覽的操作價值取向之間的區別。在藝術市場裏需要有理論和批評的引導,但市場的原則是按照藝術作品的供需關係確立的,不是按照藝術作品的價值原則確立的,後者只是起到指導的作用。在展覽策劃和組織中,同樣需要藝術理論和批評的介入和闡釋,但展覽因為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發生的,其理論和批評的支撐在來源和使用方面具有限制性和具體性。只有脫離開具體展覽和具體市場操作規則的批評,才有可能對各種展覽中的藝術作品的含義做出跨越具體限制性的橫向比較和縱向分析,並以此為契機,確立各種展覽中部分優秀作品所蘊涵的在中國乃至國際藝壇的基本視覺美學特徵和價值範疇。

    真正的藝術批評的職責是在自己的批評寫作中表明自己的理論價值取向,而這種理論價值取向的獲得是建立在對優秀藝術作品的視覺語言的美學特徵與形態特徵的分析與把握基礎上的。之所以要提出真正的藝術批評在於分析和把握優秀藝術作品的視覺語言的美學特徵和形態特徵,是因為視覺語言和形態是視覺藝術不同於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和媒介的獨特之處,舍此,我們的批評寫作將無法與諸如文學、電影、舞蹈、戲劇等其他藝術表達形式或媒介的批評寫作區別開來。正因為忽視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總是看到大量的所謂藝術評論將藝術家的作品放在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各種要素的關係層面來加以比較和分析,唯獨忘記了從作品內部自身的視覺語言的美學特徵以及與其他藝術作品在形態上的差異特徵的角度來分析和把握。而只有從藝術作品的自身挖掘出蘊涵于其中的獨特的視覺美學特徵和形態特徵,我們的批評寫作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確立了自己的主體地位,才能夠在藝術批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才是對藝術作品闡釋與評論的真正貢獻。正如藝術在今天是一項文化實踐,而實踐已不是單一性的,是複數的、多樣的和動態的,因此藝術批評所面對的就不是一個單一性的對象,它受到市場的、展覽的等等操作層面的因素的誘惑和影響,但它的基本對象卻是不變的,那就是它要尋找藝術作品中隱含的獨特的視覺美學特徵和形態特徵並將之公之於眾,而要提煉出這樣的特徵和範疇,批評的方法論或批評的哲學是首要的努力基礎。

    真正的藝術家要對藝術史負責,真正的藝術批評家呢?對誰負責?在市場、策展和批評之間,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作者係《批評家》雜誌主編,本文有刪節。)

下一頁文化沙龍在博鰲登場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藝術市場回暖尚需時日
· 系列專場拍賣是拉動藝術市場的“巧實力”
· 藝術市場崩潰時是誰在鼓掌?
· 藝術市場崩潰時是誰在鼓掌?
· 藝術市場對於藝術家是福還是禍?
·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加速滑入休整期
· 畫廊貌似休克 當代藝術市場加速滑入休整期
· 茹潔:中國畫廊是藝術市場不健康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