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專訪策展人石冠哲——解讀“超級景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11 17:33:2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藝術中國:石家莊的觀眾對這次展覽有什麼樣的反映?

石冠哲:總的反映我覺得還是挺好,他們覺得自己能看懂,試圖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讀,總的反饋還得等到展覽結束以後。目前我接到的消息基本上還都是正面的。

藝術中國:在展覽的序文裏高遠是從德波的景觀社會裏的異軌、漂移、構境等幾個概念來解讀展覽,你是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來切入的,這個可以談談你的感受嗎?

石冠哲:我寫這篇序文當時也是想了挺久的,之前也對這方面有所關注。我為什麼會選取這樣的一個角度切入呢,因為這本畫冊一共有四篇序文,一篇是余丁老師的序文,一篇是高遠的序文,一篇是我的序文,還有一篇是批評家尹丹的序文。然後我就想,如果大家都是從“景觀”這個理論出發,談到最後就會難免重復,我不如單純從圖像和文字的關係入手開始寫。寫了以後我覺得還可以進行一下中西方的比較,總得來説這還不是純理論,不是那種用學術詞彙或者直接從學術詞彙出發的闡釋。然後就寫出來了,基本上就這樣。

其實寫到最後我覺得我這篇文章沒有寫完,這個問題沒有深入思考下去。如果按照我這個文章的邏輯寫作下去,是不是西方的視覺經驗和圖像又隔了一層?中國人是不是會更直接的去把握圖像?科蘇斯在1965年就做過這樣一個作品,他用三種方式展示一把椅子:一把是椅子的實體,一把是圖像中的椅子,另一把是詞典中描述椅子的文字。這個作品能説明我那篇文章要説明的一個問題,文字和圖像之間隔著一個東西。比如中國人拍的廣告和西方的就不一樣。中國的廣告就比較直白,就是所謂的圖像,就是景觀的一部分。強化你的記憶,很直白。西方的那些廣告就會到最後給你拋出來一個主題,給你點一下,之前可能會説很多鋪墊的情節,到最後來一個轉折,抖出包袱。這可能是東西方不同思維模式造成的。

藝術中國:“超級景觀”這個展覽用的是“景觀”這個詞,當時是怎樣構思的?

石冠哲:想到這個點不是單純的繪畫問題,其實還涉及一些社會問題。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在不斷的拆遷,很多老建築都會被拆除。那些建起來的新建築,5到10年之後又會被拆掉。伴隨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地方的景觀是不斷變化的。而歐洲的一些地方,一個城市景象也許能保留數百年。以中國這種發展速度來看,每天都有新的城市面貌,鄉村變成城市,或是城市變得更發達。城市面貌在刺激著我們,這是想到“景觀”這個詞的一個原因。另外就是繪畫上的一些問題。關係到繪畫語言和繪畫形式這兩個方面,關係到藝術家如何利用圖像去組織自己的作品,如何去組織自己的圖像語言。其實我們也希望“景觀”這個詞能夠指向社會,有一些現實意義。

何汶玦 看電影——集結號 No.1 200cm×40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藝術中國:因為德波的《景觀社會》對資本主義的這種景觀是有一定的批評性的,這個的展覽裏是否有一定的批判性?

石冠哲:我們本就不是純從繪畫這個本體來討論,還是想指涉出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從這次展覽裏面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來,現在電影非常火,我們就找到了何汶玦,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畫電影,比如《看電影》系列。還有一些作品,比如馬佳偉畫的建築工地,這既圍繞了我們提出的城市景觀的重建問題,也圍繞了多重圖像的並置問題。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