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光的繪畫:徐冰以麻絲和紙張等物構成的中國山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9 17:13:31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從正面(左圖)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國傳統山水畫,但是從背面(右圖)看,則是用乾枯植物、麻絲等現成物組成的。

從正面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國傳統山水畫,但是從背面(右圖)看,則是用乾枯植物、麻絲等現成物組成的。

從正面(左圖)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國傳統山水畫,但是從背面(右圖)看,則是用乾枯植物、麻絲等現成物組成的。

從正面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國傳統山水畫,但是從背面(右圖)看,則是用乾枯植物、麻絲等現成物組成的。

透過磨砂玻璃,觀眾可見的是東方韻味的“水墨”山水畫,而畫作背面則是乾枯植物、麻絲、紙張、編織袋等構成,徐冰延續了10年的系列“背後的故事”近日在中間美術館揭開了臺前幕後。“背後的故事:富春山居圖”研究展涵蓋了徐冰大型裝置《背後的故事:富春山居圖》,以及過去十年間徐冰創作該系列作品的大量文獻及研究資料,同時也揭示了這一系列如何創作的獨門秘笈。徐冰告訴記者,這一系列其實也是“光的繪畫”,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為大家提示一種新的、特殊的體驗。展覽將展至11月9日。

緣起

受鄭板橋“依竹影畫竹”啟發

2004年,徐冰在柏林作駐地藝術家,並受到德國東亞美術館做個人回顧展的邀請。徐冰稱,這個美術館在二戰期間,90%的藏品被蘇聯紅軍挪到了蘇聯,留在博物館的只有這些丟失藝術品的照片。他希望能結合柏林、博物館和自己的文化歷史以及展廳帶有一圓展櫃的特殊結構來做件作品。

沒想到一次在經西班牙轉機時,徐冰在機場辦公區看到毛玻璃後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它很像一幅水墨畫。這一瞬間我聯想到柏林東亞美術館的展櫃以及那些在異地他鄉的藝術品,同時以往關於中國山水畫的知識、光影的經驗都在頭腦中串聯起來。”徐冰開始構思“背後的故事”系列。而鄭板橋“依竹影畫竹”的典故更是啟發了徐冰這個系列創作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即材料轉化、光的繪畫、中國山水畫的精神。鄭板橋在《畫竹》中寫道,“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揭秘

正面看似山水畫,背面則是現成物

有了創作思路後,徐冰在德國東亞美術館的丟失作品檔案中選了中國明代畫家戴進的《松柏賀壽》畫卷、日本16世紀畫家狩野永德的山川風景畫和一位佚名畫家的六扇屏風繪畫三件作為素材,並用獨有的方式進行了“複製”。此後在國內外許多美術館的邀請之下,徐冰陸續創作了16件“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

此次在中間美術館的展覽中,記者看到一樓展廳除了講述“背後的故事”從創作之初到近十年的展出情況,徐冰也以試驗稿的形式再現了他為大英博物館製作的《背後的故事》。從作品正面看,這依然是一幅中國山水畫,但當轉向作品的背面時,就會發現原來這是通過乾枯植物、麻絲等現成物構成的。這中間,光的調配也起到了極大作用。為此,徐冰稱其為“光的繪畫”。

而到了二樓,徐冰更是大方地講起了“背後的故事”的背後秘密。他用了很多作品舉例講解了不同材料轉換為中國山水畫的不同筆墨效果和美學風格,類似畫作中的魚與塑膠袋之間、畫中的樹與現實中的枯枝之間的種種關係。徐冰説,“其實藝術家就是帶有手藝人的成分,(畫面中)這個效果怎麼出來,都是經過了很多試驗。”

【關鍵詞解讀】

光的繪畫

在徐冰看來,“背後的故事”實際上是一種“光的繪畫”。該系列所呈現的畫面也是通過對光的調配構成的。

徐冰發現光對畫面和意境的表現,比任何顏料調出來的筆觸都要豐富和細微,這是“光的繪畫”存在的理由。然而,這種“光的繪畫”不太適合表現色彩和明暗層次為基礎的西方繪畫,卻可以表現以意象為主的中國畫。“光的繪畫,能出現舊有畫種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和特殊的表現力,為此我們下功夫去探索,也是希望為大家提示一種新的特殊的體驗。”(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