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開今·借古——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大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8 14:36:2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2年底,龍美術館以“古往今來”為主題,舉辦了龍美術館(浦東館)開館展。2014年3月28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又將建成開館,獨特的“一城兩館”的藝術生態由此形成。

本次開館大展特邀王璜生擔任總策展人,曹慶暉、郭曉彥任聯合策展人,以藝術史脈絡的梳理為線索,結合龍美術館自身的收藏特色,將開館展的主題定為“開今·借古”。展覽分為“古代·當下”、“國畫·洋畫”、“個案·歷史”三大板塊,展出包括中國當代藝術、中國近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在內的兩百餘位藝術名家的三百多件藝術作品。

當代藝術即“今”之藝術,但“今”之藝術如何與“古”之藝術、與歷史構成對話,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係,這成為西岸館開館大展及作品空間陳列安排的切入點。古人云:“借古以開今”,是以“古”為出發點來創造“今”。而西岸館開館大展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創造、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展覽試圖透過其中的對比性結構關係進行一種“史”的表述和“觀”的論述,以“史”帶“觀”,以“觀”入“史”,為當下已存在和正在發生著的藝術史提供一種解讀視角,為參觀者建構一個既有學理價值、又有情感體驗的“藝術史的形狀”,也為當代藝術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反思的語境(王璜生語)。

古代·當下

王璜生策劃的該板塊由“趣對”、“妙讀”、“靜觀”三個子板塊組成。“當下”是一種文化觀念,是一種具有“今”的立場的眼光和表達,展覽將在這樣的當代關照和展示中游走于“古人”的情懷心境間。既希望通由當代的文化思考及藝術表現,對歷史以新的解讀,從而形成“古代·當下”的對話關係,又重視經典文化的精神與特質,強調于內心的觀照以“悟對通神”,為觀者開啟一次連通古今的靜觀與反思的精神之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引起廣泛關注的《功甫帖》屆時將以文獻特展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觀眾。

國畫·洋畫

該板塊由曹慶暉擔任策展人,結合龍美術館近現代美術的豐富藏品,以作品的對置與對照、語言的自敘與他敘、文化的自思與反思為出發點,從“取景·造境”、“寫貌·造像”、“狀物·托物”的結構關係中,探討中西文化在近現代歷史轉折期的文化特徵與藝術史問題。

個案·歷史

郭曉彥擔任策展人的“個案/歷史”強調和突出個案與歷史關係的展現。個案是歷史的元素和基礎,一系列的個案構成了相關的歷史及歷史的表述,而個案本身也是一種歷史,一種發生、發展著的歷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