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龍美術館浦西館將於2014年開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26 14:33:20 | 文章來源: 新聞晨報

上海浦東龍美術館

12月18日,是浦東龍美術館開館一週年紀念日。這段時間,身為當家人的王薇比往常更忙碌,也更欣喜,她的第二個“孩子”——位於徐匯濱江的龍美術館浦西館,終於敲定了開業時間:2014年3月18日。

對於一個民營美術館來説,不到兩年,在浦江兩岸“花”開兩枝,其中的不易,可以想像。“從一個全職太太,到前兩年開始做美術館,人,當然是非常累,但心情也非常激動,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很艱難,不過總算做成了。”

建民營美術館跑斷腿

龍美術館是熱愛藝術的王薇和丈夫、收藏大家劉益謙私人投資的美術館。2010年3月,兩人出資2.3億元,買下浦東新區湯臣湖亭花園附近一塊地,改建成美術館,王薇出任館長,並將其命名為:龍。

在此之前,王薇的身份是小鳥依人的富商太太,喜歡畫畫,熱衷收藏。2009年,她把自己收藏的“紅色經典”油畫拿出來,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革命的時代”展。現場,原本只是挂在自家墻上的那些畫作,突然成了眾人激賞的作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震動,一下劃過王薇心頭。“那一次,激發我更加衝動地立馬要找地方做私人美術館。我對先生説,你看,畫放在美術館裏,感覺不一樣了吧?我們不如辦個美術館,把我們兩個人收的藏品放在美術館裏,讓大家一起來欣賞。”

之後的艱辛,卻是王薇沒有料到的。因為買下的地毗鄰居民社區,原是商業用地,要建民營美術館,必須改制,同時要徵得周邊業主的同意,“我花了3、4個月,一家家去和業主溝通,幾夜沒睡好,白髮就長出來了,先生當時很心疼,很多業主也不理解,這是我心最累的地方。我和他們説,這個地方如果做飯店,又是油煙,又是污水,對身體不好,做個美術館不好嗎?至少能多點文化氣息。”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浦東新區政府給予了王薇支援,就這樣,開設一個公益民營美術館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吸引更多孩子走入其中

“真的,這一年,龍美術館的影響力,超出我的想像。”王薇很感慨,原本只是夫婦兩人憑著對藝術的一點執著,以私人企業家身份做美術館,把藏品展示給大家,沒想到,一系列展覽、學術講座、公共教育活動,聲名竟然遠播到了海外,“前不久,一位觀眾特地從台灣地區趕到龍美術館,為的就是來看《龍美術館藏溥儒書畫展》,這讓我們很感動。”

讓王薇更為欣喜的是,作為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龍美術館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入其中。如今,每逢節慶,無論是中國傳統佳節,還是西方耶誕節,龍美術館精心打造的親子公益開放活動,總是大受歡迎。剛剛過去的萬聖節,計劃容納15個家庭參與的活動,一下子涌入四五十個家庭報名,踴躍程度,超出想像。“我們的美術館對中小學生全免費,就是希望給他們提供一個欣賞高雅藝術的場所。”王薇告訴記者,附近的一些學校索性把龍美術館作為教育基地,有的甚至直接在這裡上起了美術臨摹課。今年暑假,龍美術館實驗性地開設了一個小型兒童班,招收6-12歲的孩子,專門學習陶藝、繪畫、素描。在王薇看來,利用美術館的平臺,對孩子進行美學教育,這比時下流行的數學、英語培訓更重要,“現在的家長特別注重功課,沒注重他們的素養,素養其實很重要,我的感覺是,功課不懂可以慢慢學,但如果養成了壞習慣,再想改變是非常難的。”

50元與3億元的“博弈”

“我很希望通過美術館這個平臺,影響更多的中國觀眾,特別是孩子、女性,讓他們對藝術有信仰。因為這樣,人就會平靜、平和,在心裏,對生活充滿著熱愛,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才會提高。”王薇説,她堅信,熱愛藝術的人一定熱愛生活,他們夫婦就是一個例子。“如果當初我們買下地,不做美術館,而是把它借給別人商用,一年還能坐收500-600萬的租金,但現在,每年卻要自掏腰包千萬元用以維持,算上之前買地的費用,光一個浦東館,就是近3億的投入。”

和其他民營美術館一樣,龍美術館浦東館採取收費參觀的模式,門票價格每張50元。有人不解,既然不缺錢,何必再收門票?王薇解釋説,在運營成本中,門票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想靠此賺錢,根本不可能,“本來我們也想全免費,但民營美術館如果不收錢,會帶來管理上的難度,不可避免,一些對藝術不感興趣的人會進來,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安保,但考慮到人力成本,我們不可能擁有像公立美術館那樣的配備,所以,通過設定門票,建立相對的門檻,以儘量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事實上,每月第一個星期一、每年世界博物館日(5月18日),龍美術館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大學生、教師、70歲以上老人憑證半票,中小學生、殘疾人、軍人憑證免票。

所有費用自己掏腰包

關於龍美術館的支出費用,王薇從不諱言,這是一筆巨大的投資。目前,浦東館一年的運營費在1500萬元至1600萬元,明年三月開業的徐匯濱江浦西館,面積大了3倍,預計運營費將超2000萬元。作為非營利公益性機構的龍美術館,所有支出基本都要靠劉益謙、王薇夫婦自行解決。“這一年最大的艱辛?對美術館來説,就是缺錢!”王薇笑稱,因為投入資金源源不斷,有時候想想,感覺對不住在商界打拼的丈夫,只能抱歉對他説一聲辛苦,“我的理想狀態是,未來,龍美術館能夠‘自身造血’,在浦西通過引入咖啡店等招商項目,稍稍補貼一點運營費用;政府方面也能再補貼一點,畢竟,我們是在做公益項目;這樣,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投入,應該就差不多了。”

今年,龍美術館獲得“浦東文化基金”的支援,資金雖然有限,但在王薇看來,這至少表明瞭一個態度,對像民營美術館這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還是鼓勵和培育的;而徐匯區政府的極力邀請和極大幫助,也最終促成浦西館在西岸濱江的建立,那是一個以當代藝術為主體,同時包括傳統藝術、近現代藝術的綜合性美術館。由此,一東一西,兩個定位不同的龍美術館格局建立。

最大心願:期待更多政策支援

相對於政府的資金扶持,身為當家人的王薇和她的團隊,更看重的是對民營美術館“政策上的支援”。以龍美術館的電費為例,記者了解到,目前浦東館的收費是按照商業用電來收取的,“這個電費比工業用電還高,是民用電費的好幾倍,在我們的行政支出上佔了很大比例。我們不要求免費,但希望能夠調整到一個平衡點,畢竟民營美術館是一個非營利的機構。 ”

藝術品進入中國的高額關稅,則是民營美術館互動交流的另一個難點。今年中秋之夜,劉益謙以720萬美元在紐約拍得蘇軾 《功甫帖》,原本有意將這件國寶帶到浦西龍美術館永久珍藏,與內地觀眾見面,卻因高達1200萬元的關稅,不得不將拍品寄放在香港,屆時以“借展”形式帶來上海,結束後再放回香港。

“這次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國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個理念非常好。文化要覆蓋,一定要用公共的資源,用民間的力量做美術館,培養文化非盈利組織,這是對的,但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結合上海自貿區的優勢,能夠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 ”王薇説。

專家評點:“稅收政策”是根本

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盈利組織。這其中,民營美術館的建立,肯定是重要的一個部分。過去這方面,國家也是提倡的,今年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上,加強了對 “社會資本參與”的關注度,這體現了國家政策的連續性、先進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這兩年,上海的民營美術館越來越多,熱愛藝術的企業或是私人願意投身公共文化服務,來做這樣的公益事業,這是好事。但客觀來講,企業家做美術館,也不希望虧,如果能做到收支基本平衡,大家也就滿足了。可目前的情況,多數還是憑個人熱情,靠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不斷往美術館注入資金,1年2年尚可,5年10年之後呢?由此民營美術館的規模發展必然受限。

説到底,要保持民營美術館的長期活力,最根本的還是“稅收政策”。像國外的私人美術館,有比較完善的基金會和捐贈制度,企業家把藝術品拿出來,在生意上就能免稅,這是一種長效機制,企業和私人更願意來做公益事業。此外,從國外引進藝術品,民營美術館要承擔高額的關稅,它們不像公立美術館,能獲得國家的全額補助,在這方面,民營美術館需要更多政策上的傾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