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民(著名畫家、婁師白先生弟子):
老師傳藝毫無保留。我最初向老師學習畫蟈蟈,他為我細緻講解如何觀察、如何提煉、再如何將蟈蟈的形象表現在畫面。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地教導,使我受益匪淺。後來,在老師的不斷鼓勵和引導下,我創作了4幅以蟈蟈為題材作品,將蟈蟈置身於茶、酒、琴、書之間,在拿給老師觀看之前,我心裏忐忑不安,生怕老師看後覺得不倫不類。沒想到老師與師母看後都覺得別有新意,一同表示讚賞與肯定。老師提議再多畫幾幅以形成一個系列作品,我於是又接畫了十二幅,最後一起拿給老師。89歲高齡的老師在每一幅作品上都極為認真地題了字,每幅畫的名稱都以篆書題寫,題寫的位置都是那麼恰到好處,最終成為一套完美的藝術作品。後來,我將這套《雅鳴圖》出版成冊,得到畫界同仁們的一致讚譽,這是老師的指導、鼓勵與提攜所致,而且,能與老師如此般合作,真是我一生中的幸事。
藝術創作之外,老師以畢生精力向社會、向世界弘揚齊派藝術,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1989年,在許多畫家和美術愛好者的積極倡議下,成立了“北京師白藝術研究會”。老師先後多次強調:研究會是以研究、繼承、發展、弘揚齊派藝術為宗旨,以繁榮和發展中國畫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目的。在這一點上,婁師白先生功不可沒,這也是齊白石先生的幸事。著名書畫家尹瘦石先生曾為此做出讚譽:“師承拓開新天地,寄萍堂上有傳人。”
高克非(青年畫家、書畫收藏家、婁師白先生弟子):
今天所有在座的婁先生弟子大都是我的師兄、學長。我從90年代初開始隨婁先生學畫,老師長我整整50歲,作為他的一名小學生,我想回顧2件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發生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也發生在我們今天的這個會議室中。2008年3月底,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了一次胡佩衡先生的遺作展,在展覽期間召開了一次胡佩衡先生藝術研討會。當時,婁先生被邀請參加會議並講了話,我有幸陪伴在老師身邊參加了研討會。在研討會之前的一個小時老師就來了,他從美術館的一層看到二層,仔細認真地看了胡佩衡先生的每一幅作品。當看到二層展廳正面墻上一幅名為《洞天漓影》的作品時,老師停住了腳步。那是一幅約1米半見方的山水畫,畫幅周邊描繪的是一個溶洞的洞口,站在畫前欣賞,宛如人在洞內向外望去,由近到遠的景物是翠竹、漓江、竹筏、對岸、遠山,整幅作品畫得層次分明。老師在畫前站立許久後對我説:“這是桂林很著名的一個溶洞——“冠岩”,我在60年代也曾到那裏寫生,也畫過一幅以“冠岩”為題材的山水,但我那時是從外往裏來描繪,畫面除了岩洞周圍的一些山景外,只有一個黑乎乎的洞口,現在看了胡先生的這幅畫,我感到他的作品構思精巧、畫面角度美觀,我當年所畫遠不如人家。”我聽了之後很受感動,九十一歲的老人是如此謙虛!他不僅將好的繪畫的經驗傳授給我,也不忌諱講出他曾走過的彎路,只有有著一顆純凈的藝術之心者,方能如此虛懷若谷。
老師在2007年以九十高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他從藝70週年的藝術大展。在畫展前夕召開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女記者向婁老提了一個小問題:“您已90高齡,是否每天都畫畫?”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每天都在畫畫,但不是每天都在創作!我時常被迫在畫一些應酬作品,總在重復我以往的筆墨,這是我很不情願的。我非常希望能有時間,集中精力再搞些創作,在藝術上我還想再變畫法、再有所突破。”
老師對待藝術謙虛與進取的精神,令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