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婁師白先生辭世三週年追思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25 15:55: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周國正(輔仁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婁師白先生生前好友):

婁老上世紀40年代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我作為婁老的校友,今天在這裡與大家一起參加追思會。

婁老自2003年起被聘為“輔仁大學校友會美術研究會”的會長,多年來為推動研究會的美術研究及藝術交流,他不顧年高體弱,積極地做了很多具體工作,使研究會的成員隊伍不斷壯大,于2007年出版了《輔仁美術》一書,收錄前輩畫家及會員作品200余幅。婁老弟子眾多,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及海外。他德藝雙馨,在他擔任“輔仁大學校友會美術研究會”期間,他始終按照“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輔仁精神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一些公益活動和慈善活動中,他總是帶頭在前,無私奉獻。婁老身上的這種輔仁精神,是我們在今天以至今後都要學習並繼承下去的。

劉春華(著名畫家、北京畫院前任院長):

婁先生離開我們整整三年了,我今天的心情很不平靜。

我在到畫院工作之前,很早就知道婁先生的大名。以至於我最初對齊白石先生作品內容的了解與認識,是從看了一位同鄉臨摹的婁老作品開始的。後來,我與婁先生相識在北京市美展辦公室。對婁先生最初的印像是他為人非常平和、待人十分誠懇。我來畫院工作之後,與婁先生雖然談不上朝夕相處,但在二、三十年的接觸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從來沒有去爭過什麼,同時,他也從不隱瞞自己的各種觀點,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對待社會的公益活動上,婁先生始終充滿大愛之心。凡是遇到捐款、捐畫的事情,他總是搶先在前,為年輕畫家做出了表率。

在藝術上,他二十幾年追隨齊白石先生,在齊老身邊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地不斷學習、體會,全面繼承了齊白石先生的藝術精髓並有所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筆下的小鴨子。但他總是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到了晚年還能虛心接受意見,積極進取,不斷求變、求新,這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婁先生在藝術教育上的貢獻也非常之大,他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一方面説明他是個有責任心、有事業心的人;另一方面説明他沒有架子,凡有學畫願望的人找到他,他都不吝賜教。他的很多學生都很有成績,畫風也不盡相同。

如今,最早進入北京畫院的那批畫家都走了,因此,我今天來參加會議也非常感慨。希望通過今天的追思,一方面懷念逝者;另一方面啟發、教育、鞭策後學,使齊白石先生的藝術精神不斷得到傳承與發揚。

劉存惠(著名畫家、婁師白先生弟子):

我78年拜師,與老師相識是緣分所致。把我介紹給婁先生的是我家的一位鄰居,她是婁家世交熊希齡先生的外孫女。老師70年代在西城圓宏衚同的住房最早就是熊家的。1978年秋的一天,我拿著自己的作品由鄰居阿姨帶著,初次來到老師家,老師看了我的作品後當即表示很有前途,這種肯定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跟隨老師學畫以後,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因材施教。因為我原來有一定的繪畫基礎,老師傳授我技法的同時,要求我多去觀察實物、多去寫生,我就以老師傳授的筆墨技法,利用暑期去公園用毛筆寫生荷花,這不僅鍛鍊了我的造型能力,也提高了我的筆墨技法,幾年下來我的畫藝進步很快。在我有了一定的成績後,老師又不斷鼓勵我創新,我2002年舉辦畫展時,老師為我題寫了“推陳出新”四個字,鞭策與鼓勵我再上新臺階。

記得在1982年,老師應煤炭部領導的邀請,到東北的牡丹江、雞西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講學與藝術交流。我有幸全程陪伴並照顧老師的起居,通過這一個月的朝夕相處,我受益匪淺、收穫很大。當時,老師上午為當地的美術幹部做培訓,下午又與大家進行藝術交流。他不顧繁忙,抽出時間畫了很多寫生,都是有東北特色的花草樹木。我從那時就感受到,老師在不斷尋找藝術新感覺、不斷探求新題材的表現。他自身也始終在以“推陳出新”為宗旨進行藝術創新,老師的探索精神也影響、教育了廣大學生。

作為一位美術教育家,老師的學生數量之多,在他那一代的老畫家中可算首屈一指,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各地及各行各業,老師都能按照每位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加以培養,對待學生一視同仁。現在,老師雖然不在了,但他留給我們的藝術精神是永存的。我們應該繼續努力,用取得的成績,回報老師及師母的恩情。

郭鐘永(著名畫家、婁師白先生弟子):

婁先生是使我在藝術上終生受益的最好的老師。

轉眼間老師已經故去三年了,三年裏,我時時能夠在夢中不同程度地見到他,有時清晰有時模糊。我70年代中期拜師,印象最深的是老師在藝術上的勤奮。我每次去老師家學習時,見到的情景都是老師在畫畫。也有很多時候能遇到其他師兄弟們在場,儘管當時老師家裏的住房條件與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但每次學畫到中午,老師、師母都會招呼大家一起吃飯,學生們與老師及家人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

因為我後來從事了美術教育職業,老師對我的要求似乎更加嚴格。有一次,老師很嚴厲地對我提出批評與要求,要求我作為美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藝術修養與藝術理論,以便更好地教書育人。我於是下了一番苦工來研習美術理論,也收穫了可喜的成果,我于1992年由“人美”出版了花鳥畫理論的普及著作《寫意花鳥畫訣》,在出版之前,老師為之作序並認真提出修改意見,此書出版後受到美術界和廣大讀者的極大好評。後來,我又先後出版了多本個人畫集,教學職務由美術教師到現在的國家三級美術教授,所有這一切都凝結了老師的多年心血,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作為老師的學生,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對待藝術創作,畫好畫、創作出好作品才是對老師數十年辛勤培養的真正回報。

李海峰(著名學者畫家、北京電視臺主持人與製片人、婁師白先生弟子):

老師故去整三年了,作為婁先生晚年所收的入室弟子,三年來,我越來越深地感受到,婁先生在齊派藝術傳承的序列中難以替代的重要位置。老師提出的“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藝術理念,是在時間與空間的兩個維度上,對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所作的一個經典概括。

老師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對於這一點,我有著很深刻的體會。今天我只講一件小事情: 2006年的一天,我去老師家學畫,剛一見面老師就説:“如果今天你沒有別的事情,能否開車先帶我和你師母出去辦件事?”途中,我才知道,老師家中需要雇傭一個小保姆,他與師母是去美術館附近的一個家政公司,面見一名18歲女孩。我問老師:“您直接叫她來家裏見面不就成了?”老師回答説:“這小女孩初來北京人生地不熟,而且公交車需要換乘好幾次。更何況,若見面感覺不合適,再讓人家回去的話,我心裏不忍。”於是,老師與師母便親自從位於北五環附近的家中出來一趟。

此事讓我感慨萬千:這小女孩18歲,而當時師父、師母的年齡加起來有180歲!兩位善良老人對生活中的這種小事都能夠“換位思考”,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見微而知著,可見師父、師母平日裏的寬厚仁德。這件事使我感動至今,我永遠珍視與老師在一起的那段時光。我追隨老師學習,不但學“藝”,更要學習師父、師母的“德”。

劉崇禮(著名畫家、婁師白先生弟子):

老師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時,他也是一位藝術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在我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我從小是窮苦出身,16歲學做硬木傢具,三年後去參軍。老師收徒從不嫌貧愛富,教我畫畫從不收學費。我從給老師掃地、研墨學起,那時,老師畫完畫後總會把畫挂在墻上,然後仔細端詳。每逢我在場時,老師總會像考試一樣問我畫面的毛病,有時我答不上來,老師就為我耐心講解一番,然後取下畫幅,補畫幾筆後再做講解,這樣的傳藝真使我受益良多且終生受用。後來,老師曾語重心長地跟我説:“我們師徒感情越來越深,心越來越近,但我希望你的畫風離我越來越遠......。”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除了繪畫以外,我還精研書法與篆刻,不斷提高畫外的修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探索,我將齊派筆墨精神與海派畫風的色彩及構圖融為一體,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繪畫風格。現在我能取得這些成績,離不開老師的栽培。

我與老師35年相處融洽,感情深厚。我從老師身上還學到了很多美德。35年來,我沒有聽到過老師議論過任何人的不好,他對諸多畫界前輩總是充滿敬仰;他對同代畫家們的評價是各有其能、各有特色,總是要求我們學習、借鑒別人的長處。

三年前,老師去世時我寫了兩句話:“昨日案邊求教誨,今朝有難我問誰?”今天,為了表達我的特殊心情,我特意作了一首詩:“光陰似箭逝三年,正氣畫卷史空前。真善施捨當人橋,德藝雙馨萬代傳。”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