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藝術品展示的數字時代 改變的不只是觀看方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3 14:37:20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海外勢力同樣看好“虛擬展廳”

與國內藝術博物館、美術館的數字化進程緩慢不同,海外藝術機構的數字化發展則相對更為成熟。

2011年2月,全球最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推出了一項針對藝術品展示的新計劃,即“Google藝術計劃”。該計劃是由Google內部喜愛藝術的工程師以20%的自由發揮時間,經過18個月催生出了這項服務,採用了Picasa、AppEngine和街景等Google産品技術。在第1版的“藝術計劃”當中,全球17家美術館或博物館館藏的近1000件藝術品成為了首批面向全世界網民開放的作品,而梵谷的《星夜》、倫勃朗的《浪子回頭》、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等世界藝術史當中的重要級作品也赫然在列。而到了2012年的4月,隨著“藝術計劃”第2版的問世,這一合作美術館數量已經從一年前的17家迅速擴展到了150余家,近3萬件作品可供線上閱覽,增長數量可謂驚人。

與Google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國際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日前亞馬遜宣佈,將設立一個線上美術館,向顧客直接提供特定畫廊的原創藝術品銷售服務。這一網路平臺將於今年夏天正式上線運營。據悉,亞馬遜已經接洽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畫廊,雙方將就平臺的具體內容召開協商會議。這些畫廊中既有知名品牌,也有新興品牌。亞馬遜藝術品線上銷售平臺被視為Artsy.net網站的強有力競爭對手,後者目前提供6000位藝術家的3萬多件作品的銷售服務。不過,也有人指出,亞馬遜此前的主攻方向為網路圖書銷售,相比圖書,藝術品是個更高端和小眾的市場,亞馬遜此舉能否成功還需觀望。

數字技術,改變的不只是觀看方式

隨著眾多與藝術相關的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尤其是3D虛擬漫遊技術以及360立體全景視頻的不斷完善,使得原本的展覽展示以及觀看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相對於網上看展這一全新的觀展習慣,雖然不及真正走進美術館,走近作品,面對面獲得的感受強烈。但可以通過網路直觀地了解展覽內容,讓觀看者在前往美術館之前有個基本的了解,什麼值得看,什麼不值得看,網上展廳可以直接讓觀眾選擇。尤其是針對一些年齡偏高或行動不便的觀眾來説,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展覽內容,欣賞畫作,這樣的虛擬展廳就顯得格外人性化。但同時,一些關於數字美術館是否取代實體美術館的擔憂也隨著虛擬觀展方式的出現而增多,但正如某些評論家所説的那樣,“沒有任何一種觸及藝術的高科技可以取代親身地參觀美術館的經歷,那種漫步在空間裏,被大師們的傑作包圍的滿足感和由某件藝術品而引發的全方位的情感體驗。或許我們幾乎能在電腦螢幕上觀察作品的每一筆,但這種觀察和實際物理距離的經驗是沒法比的。‘細節的榮耀’不在於什麼令我們著迷,而是藝術家憑藉著他個人的世界觀、思想、情感在畫布上的表現帶給我們的‘整體視覺’。如同一些神秘的煉金術的結果一樣,只有直接地去接觸藝術品才會産生真正的審美享受。”

如此看來,縱然通過網路媒體觀看藝術展覽可以很好的解決因時間、地點乃至更多特殊原因所産生的觀看遺憾,但如果觀看缺少了這份執著以及缺憾美,那麼藝術作品的觀看也將會如同電子閱讀一樣變得漫不經心,甚至是走馬觀花。對於藝術作品,我們不止需要對其本身抱有尊重,更要珍惜那份身臨其境的觀看感受。現為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的胡錘曾針對此話題如此説過,“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特定的公共空間是網路所取代不了的,但通過網上博物館和美術館可以使公眾更加關注文化,進而被吸引到博物館和美術館中來。數字博物館、美術館作為一項重要的輔助手段,擴大了博物館和美術館承擔的責任,延伸了公共服務的職能。”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