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無邊—王璜生作品展將於湖北美術館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07 12:12:1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關於藝術家

王璜生的實驗性藝術創作,針對的是個人藝術詩意與現實處境的無限衝突,而他在這一扣連的依存關係裏,通過多媒介的方式尋求著一種視覺轉化和間離效果。線與線的環繞、交叉、糾纏,沒有邊際;對新聞報紙的介入式遮蔽,形成的互為圖像是對媒體承載的意識形態的顛覆與消解;在有形與無形、虛與實,以及光與影的碎片化結構中,成為個人對現實生存實在屬性的感觸,如同在他這些作品之間的臨界點上,遊移與如影隨行的漂浮一般。由此構成了這次以“無邊”為主題,黑、白、灰三個展示空間並置,和以“隔空、介入、居間”三個單元的主題性展覽。這是王璜生繼2012年在北京“後雅興”和2013年在德國“遊·象”展覽之後的又一次大型個展。這既是他在這一階段創作的集中呈現,也意味著其創作處於實驗的探索過程,以及對藝術態度始終處於“無邊”的抽離與延伸之中。

王璜生從2009年開始創作的“線索系列”到2011年的“遊·象系列”作品,好像不能簡單地從他以往作品的具象到抽象變化來進行評介,而是要以他面對複雜的生存境遇方面給予闡釋。在我看來,儘管王璜生始終對水墨藝術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但這次展覽的一些作品,並非僅僅專注于水墨的藝術語言方式,而是通過纏繞的線體表露一種內心隱秘性的傾訴,從而使畫面的整體結構是一種多聲部的合奏式基調,或者説是圍繞著同一種心緒的多聲共鳴曲。因為,他的實驗水墨創作,正是由他生存處境和態度所決定的,並強化了對現實的無奈和無限矛盾。仿佛被裹狹在其中的我們,都融入一個現實所處無法把握,甚至尷尬的境地。

除了這種內心的敘述話語,以及多聲部共鳴的復調式結構之外,王璜生的藝術還在於他圖像處理上進行的一系列視覺張力的設置。這種張力並非只是體現在墨荷、纏枝、向日葵等某個自然物象、景致之中,而是使整個畫面處在一種飽和的視域中,也是他在由水墨藝術向多媒介方式演繹的“居間”的過程。他有意打亂了結構的次序,把它切割成無數的碎片,然後在斑駁背景上痕跡的連接,在真實中引進夢幻,並隨著它們佇立、搖弋和魅惑的姿態,無疑為他藝術表現的內心上,提供了廣闊而又深邃的背景,提供了一種沉鬱、惆悵的神秘。而這種神秘的振顫,鋪墊了視覺主幹的質地,達到了真實和表現産生的間隔與交雜。而現成品的鐵絲網構成的影像,使銳利、防衛、傷害的清晰實體變成似幻的如影隨形,這種重影與真實形態的疊加,拓展了衝突的容量,産生了一種“隔空”變幻。這是一種相互關係的吸附,或許還是日常工作的繁雜瑣碎,抑或煩悶的情緒導致了“守望星辰”時,靈魂出竅般地“遊走”過程的心理蹤跡。

王璜生在“報紙”系列作品所選擇的方式,是將現成品《南方週末》、《參考消息》等報紙媒體進行“處理”。這些報紙都是伴隨著我們關注社會,了解現實資訊資源,並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看與被看位置的位移,自然對具有“影響的焦慮”圖像有所憑附。旋轉的線條、筆觸、色斑覆蓋在原有的圖文之上。這種對原文本的“介入”,意味著主動的改變,觀者必須繞過他的筆道兒,才能窺見原本的“真相”。但吊詭的是報紙媒體的內容未必是客觀的,那麼如何選擇“原圖”和“筆道兒”就是他主觀、人為把握的“介入”結果,使這些被“介入”的作品,將兩種圖像予以糾纏與掩蓋,從而産生出一種新的遣詞空間,是在“互為圖像”的關係上對原有創作意識和表述方式的再處理,抑或也是一種“新敘事”或“反敘事”嘗試。也許當今的社會變化太快,科技發達的已超乎我們的想像,電腦的普及和對真實文字、圖像無所不能的“處理”,使我們離“本原”愈來愈遠,真實的本質被各種各樣的“處理”所扭曲。

實際上,所謂新聞報紙的“真實與客觀”都帶有那個階段文化特徵及意識形態,文字與圖像只不過是其中的符號象徵罷了。所以,與其説王璜生是在處理這些媒體,不如説這是他有意帶有一種實驗性的破壞,也是拼貼與建構性的嘗試,使這些熟悉的內容陌生化,以控制觀者的期待,讓觀者體味到經過處理的新作品所産生的驚奇,以及擺脫原有傳播之後的自由。這種態度不僅是個人的,其實也是差不多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時代和社會當然是大手筆,幾乎沒有誰能夠躲避和拒絕這種強加,我們只好按照時代和社會的規定性成長。或許只要把握住了介入性處理,便能夠更好地認清背後的意圖,從而使我們能更加清楚地認知事物的本質。

而支撐王璜生實驗的觀念,除了不願將已固定化了的風格樣式一直延續下去之外,其實是與他的對現實、對藝術本身的思考是一脈相承的。對當代文化境遇的思考和敏銳,將導致對舊有藝術形式在方法論上的改造,而藝術家需要用一種規定為“藝術”的方法來體現這種思想和觀念。從而也提供了我解讀他藝術創作的另一條線索。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