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藝術基金會于2012年10月在北京798藝術區推出了由 Jerry Gorovoy 策劃的“路易斯·布爾喬亞:孤身與共處”藝術展,這是“布爾喬亞在中國的首個回顧展。Jerry Gorovoy 作為布爾喬亞的助理,長期協助她的工作。在展覽的文章中Jerry Gorovoy如此描寫他與布爾喬亞的關係。“即便是我,一個多年來和布爾喬亞如此親密的人,有幸直接見證她的創作過程,有機會讀到她的日記,在三十多年來共同的生活中,與她有過如此多漫長的交談,也無法解釋這些複雜作品背後的折磨。”
“潛意識”的抽象精神遮罩,它始終都是既直接又隱蔽的,可以説它更貼近於我們內心被提及的、徘徊的痛楚,這總是帶著不能被直抒的存在感。而被物質化之後的情感,它試圖給我們製造著更多的可視的心靈突破口,我相信我們需要這些“物質衝突”。藝術似乎有這樣一種能證實這種“遮罩”的力量,它始終抒發著這種遮蔽的情感精神。這種陳述讓我們直視到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路易斯.布爾喬亞。製造懷疑、製造矛盾,甚至是製造情感,都是她藝術生涯中幾經探討的問題,前提是我們拋掉了那些對她的藝術的歸類。
布爾喬亞給予人的印像是直接的、激烈的、強大的,但是在她作品的強勢的背後我們總會感知到布爾喬亞女性的脆弱。強勢與脆弱不是矛盾的對峙,強勢與脆弱共生,逐漸蔓延。
她于1911年生於法國,1938年定居於紐約,從此真正開始了她的藝術創作生涯,直至2010年去世。布爾喬亞的作品被認為是一種自傳性的作品,直白、勇敢,她的作品一直面對的是自我的情感對抗。而其童年的經歷也成為了她創作的激發線索,“為了完全表達我對這個家庭不能容忍的極限,我必須選擇一個形式發泄心中的焦慮,並且可以不斷改變、毀滅並重生。我完成了我的復仇,內心的傷痛得到了平復……”
藝術總是製造著讓我們去“反覆”的玄機,從作品本身出發,甚至是它輻射的“空間”,也許這樣陳述太“簡視”化。從布爾喬亞的作品中我們感觸最多的就是她的雕塑和雕塑空間,而情感和空間是她製造矛盾的情感觸碰點。她對於空間的跨越總是會摻雜著從回憶回到“直擊”,再回到內心的存在感,直視著她一生自身身體物質裏背負的獨有的傷痕。她展示的是一種“空間”,何嘗不是另一種情感。互相焦灼又隱蔽式的反饋,構成了她對雕塑和空間的駕馭。她曾説“我想要尋找的不是圖像,不是觀念,而是我要再創造的情感—一種慾望、給予和破壞的情感—情感被連接到了身體的功能上,隨後他們通過身體釋放的液體被表現出來......對於我來説,我的身體就是我的雕塑,我的雕塑就是我的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