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晚六點整,伊朗裔藝術家西麗•娜沙特(Shirin Neshat)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為美院的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此次講座是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系列講座的第四回,由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及林冠藝術基金共同主辦,由繆曉春老師擔任主持人。
繆曉春老師説,西麗•娜沙特是他十分喜愛的一位藝術家,此次借林冠藝術基金會(北京)推出西麗•娜沙特個展“列王紀”之機,央美有幸邀請到她為大家講述一些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
娜沙特以她1998年創作的影像裝置作品《狂暴》(TURBULENT)拉開了講座的序幕。這件作品曾在199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榮獲金獅獎。影像之中,男女兩性的對立以及女性歌者突破傳統的演唱方式深深震撼了觀者。
在簡短的影像放映之後,娜沙特首先表達了來到中國的喜悅之情。娜沙特隨後表示,作為伊朗裔藝術家,由於長年居住于伊朗國外,她與其他伊朗本土藝術家相比,擁有著較為自由的藝術創作環境,但是這卻使她長期遠離了故鄉和家人。娜沙特將其看作是一種自我放逐,言語之中不無酸澀。娜沙特坦言,許多伊朗藝術家和她一樣,她的藝術創作多少都會帶有政治色彩。常會處於這種政治和藝術的兩難之中。不過,娜沙特也表示,面對這種困境,藝術創作其實是一種很強大的武器,它可以激勵和調動民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從而對衝擊政治話語霸權起到關鍵性作用。娜沙特還談到,伊朗的政治局勢除了影響到她的創作理念之外,也同樣影響著她創作中的一些形式要素。在她作品中常會出現具有詩意的、充滿暗喻的詩句,這其實是作為伊朗人應對審查所形成的特有的表達方式。
娜沙特隨後將話題從大的國家背景拉回到更為現實的實際生活中。娜沙特談到她在1979年伊斯蘭大革命之後就很少再回到伊朗,她的生活、工作更多是處在一種漂泊的狀態中。娜沙特説,她不會在某地居住很長的時間,因為她喜歡不斷地去適應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喜歡不斷地追求新的藝術靈感和創作契機。
娜沙特自認為是一個非傳統的藝術家,她強調自己沒有追隨現有的任何一個藝術家和藝術流派,她自己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是個人生活思考的展現,所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常伴隨著不同的生活經歷而顯得極具跳躍性。但娜沙特也指出,在這些變化中有一些主題和創作要素卻是貫穿始終的。例如,她的藝術作品無論是視覺上還是理念上都會體現矛盾與對立;在她的攝影作品中,諸如武器、女人的身體、面紗、優美的波斯語詩句等等也是幾個常見的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