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霧霾籠罩下談公共藝術的本土屬性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1 12:20:4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深圳北站大型雕塑(右)疑“山寨”外國設計公司作品

最近,各地霧霾天氣氾濫,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災難性的麻煩。為什麼説這些?因為我們感覺到的是天氣,而未感覺到的東西還很多,可能對百姓的傷害會更大。這裡麵包括公共藝術。 我到過許多城市,也喜歡了解當地的公共藝術,偶爾也會用相機記錄下當地的公共藝術作品。每次回來後,喜歡重復看看自己拍攝的照片,仔細看看藝術作品的內涵,總是想從中找出點什麼。然後,發現最多的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而是作品非本土化的問題。

所謂本土化,就是具備本土文化特徵,能夠承載或傳承當地的文化,具有當地文化的代表性。非本土化,也就是不具備上述特徵,有的只是注重造型好看,有的只是重視作品知名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藝術作品不乏抄襲,根本算不上當地城市的公共藝術品。

引進一些知名雕塑家作品無可非議,因為知名雕塑家作品本身影響力很大,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也有好處。但是,如果了解國外城市公共藝術的同行們可能知道,國外城市的公共藝術的本土化特徵還是很濃的,很少有抄襲的作品存在。有的作品很小,但能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有的作品很普通,但很好體現了城市的文化特徵,成為了城市的標誌。等等。這些都能説明藝術作品本土化的重要性。

這裡的本土化,不是説做的越“土”越好,而是説公共藝術作品要接當地的“地氣”。這也是中央對宣傳工作提出的要求。公共藝術屬文化範疇,在一個城市的影響力不容低估。公共藝術作為一門公共空間藝術,不僅影響著城市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影響城市的“可視角”,因為外在怎麼看這個城市,視角有很多,而重要的視角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公共藝術的作用顯而易見。我們不能把城市當做藝術品的“陳列室”,更不能把城市當做藝術品的展示中心,而應將藝術品作為城市的“形象”來看待。只有這樣,我們去設計和製作公共藝術品就有方向了。

讓公共藝術本土化,並不是説公共藝術作品必須在當地創作,也不是説公共藝術品全部用當地的藝術家的作品,而是要讓作品體現當地的文化特徵,以當地的文化為背景進行創作。較次相比,我們的城市所建設的公共藝術品有多少和當地的文化有關係呢。有,也是很勉強。在重視品質經濟的時代,我們的公共藝術品也應該回歸品質,應該主動摒棄市場經濟中的唯經濟思想,更好的去研究作品本身,去創作符合城市文化特徵的作品,也就是説要創作滿足城市和公眾要求的作品。

創作本土化公共藝術,不僅要求創作人要研究城市文化,通過研究獲取文化精髓,以此為基礎開展創作活動。我了解過許多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過程,在審稿時基本是領導説了算,藝術界的專家只是輔助。領導在審稿時,只看作品美不美觀,而對作品內涵的了解甚少。這樣審定的稿子,建成後可能造型不錯,但作品缺少內涵,其真正的價值有多少呢?充其量,也就是個公共空間的裝置,根本談不上公共藝術品。

所以説,要使公共藝術體現本土化特徵,不僅僅要求藝術創作人員研究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當地領導也要研究本土文化,否則很難建設成具有本土文化內涵的公共藝術品。這也是對城市提出的要求。一個城市,只要領導重視了事情就好辦,領導不重視的話,事情就難辦。公共藝術建設也是一樣,只要領導重視公共藝術本土化的問題,公共藝術的本土化特徵就能體現出來,建設的公共藝術品就能夠代表城市文化,也能夠代表城市形象。如果都是這樣,我們的公共藝術品一定會得到公眾的認可,我們的城市也一定會因為本土化的公共藝術品而贏得外在良好評價,也一定會因為有本土化的公共藝術品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曉。這也是公共藝術品的名片作用之所在。

作者/解學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