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上海啟動的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專業和社會傳媒進行了持續的、多方位的報道,2008年汪建偉《徵兆》大型劇場作品展更被選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年度文化類評選活動《南方週末》“年度致敬文化原創榜(藝術類)”獲評作品,“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已日益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的一個文化品牌。2011年與荷蘭政府合作成功完成的 “無所遁形:愛德文•斯瓦克曼-劉建華對話展”更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國際標準和水準的公共藝術項目。
2012年上海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仍由一個大型藝術家個展和一個藝術家的大型裝置作品兩部分組成。 2012年上海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選定藝術家王廣義作為個展部分項目的參展藝術家。第二部分是隋建國《偏離17°5》大型裝置作品第六個標點的安放,它將與王廣義個展開幕同時進行。
王廣義是國內外公認的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標桿性藝術家,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的大型群雕近作《冷戰美學》代表了他對冷戰後世界政治、文化格局的重新思考,作品一經問世就受到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2008年它作為《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大型回顧展的一部分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展出,隨後又以《王廣義:冷戰美學》之名在英國著名藝術機構Louise Blouin Institute展出,該基金會的負責人Louise Blouin説:“我們基金會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如果沒有一個民族是一個超級大國,信任,分享,尊重文化差異等理念受到重視,這對面對全球性挑戰時是至關重要的。王廣義的作品不僅讓我們想起過去所經歷過的危險的冷戰狀況,也警告我們來自未來的威脅,冷戰思維重返就是其中的威脅之一。從西方媒體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態度,和他們現在對俄羅斯的態度上,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種冷戰思維。我們要耐心並且漸進的推動改變,避免把我們的風險和新的衝突傳遞給下一代。”
《冷戰美學》作為2012年上海浦江華僑城公共藝術計劃的主題展覽必將進一步提高這個項目的專業水準和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