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面臨“內憂外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8 16:36:50 | 文章來源: 《中國科學報》

時至今日,高校藝術教育依然沒有擺脫“文藝宣傳隊”的刻板印象,這導致人們對於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時至今日,高校藝術教育依然沒有擺脫“文藝宣傳隊”的刻板印象,這導致人們對於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也正是在這樣的認識誤區下,高校藝術教育常常處於很尷尬的位置。

 

“你採訪這些幹嗎?這裡面的事情不是你我能解決的!”由於正在趕路,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有些匆忙。

説這話的人叫任寶平,現為天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在不久前的一次關於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座談會上,他的發言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認同。然而在面對記者的採訪時,很直率的他卻有些猶豫。

“大學的藝術教育不是一兩句話能説清的。”任寶平説。

一番採訪下來,記者對他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一門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的課程,目前的藝術教育有著它的尷尬與無奈,而這份無奈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內憂外困。

內憂:“裝點門面”的藝術教育

記者的採訪是從一份無法落實的文件開始的。

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該通知規定:“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佔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人數應佔藝術教師總數的50%。”

“如果以一所高校兩萬人來計算,藝術教育的教師人數最少應是30人。而目前情況是,絕大部分高校的藝術教師只有幾個人,最多不過十幾個。”在接受採訪時,北京某重點高校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張愈(化名)這樣説。

2008年,曾有一項針對湖南省高校的統計顯示,湖南省75%的高校未配備專職藝術教師。2011年3月,該省進行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檢查所涉及的12所高校中,無專職教師或缺少專職教師的學校更是達到11所。

“這份文件根本就無法落實。”這是在記者採訪中,很多教師共同的聲音。

“在目前的大學中,藝術教育的作用只不過是"裝點門面"。所以很難想像學校會舍得花"大錢"。”董偉(化名)同樣是某重點大學的藝術中心主任。在他看來,對學生藝術修養、價值觀和創造力培養有重要作用的藝術教育淪落為“面子工程”,其中的原因除了歷史形成的偏見外,藝術教育本身的問題也十分突出。

董偉表示,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很多藝術老師僅僅在高校“挂個名”,平時並不將工作重心放在校內,而是在校外承接大量“私活”。在高校藝術教師群體中,這樣的人佔到一半以上。“我們確實有自己的問題,高校為什麼不招藝術教師?因為招了也沒有意義。”

除去“心猿意馬者”,對於留守在高校中的藝術教師而言,其教學也存在著一定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主要承擔兩項任務:為全校學生開辦藝術選修課以及指導學校的藝術團。大部分教師將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後者,而對惠及全校師生的選修課關注不足。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解,那就是藝術團不屬於藝術教育。”據張愈介紹,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可分為多個層次,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藝術課程屬於通識教育,學生通過課程對藝術有感性認識;對於更有興趣的學生,則可以繼續選修以衝抵人文社科課程的學分;至於特長生,則通過實踐(藝術團)的形式加以培養。

“雖然社團教育也屬於藝術教育,但大部分教師將精力主要放在藝術團上,而忽略了正常選修課的教學,導致課程內容陳舊,無法吸引學生興趣,這無論如何都是不正常的。”張愈説。

對此,任寶平有著自己的看法:“藝術教師側重於藝術團的指導有其自身道理,畢竟藝術團可以參加比賽,培養效果可以加以衡量。但藝術課教學屬於選修課,我們如何衡量它的培養效果?如果難以衡量,我們又怎麼能要求老師在這方面投入太大精力?”

然而,當高校本就稀缺的藝術教師,將大量精力放在少數團體時,高校藝術教育的培養品質便不能不令人擔憂。

外困:“打折”的教育行為

如果問起藝術教育屬於教育行為還是行政行為,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前者。但事實上,高校中的藝術教育即使是“教育行為”,也屬於“打折”的。

張愈就曾經屢次碰到這樣的情形。和其他學科的老師討論問題時,一些老師就會有意無意地説上一句:“藝術教育不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嘛。”每次聽到這種話,張愈總是覺得很無奈。

“時至今日,高校藝術教育依然沒有擺脫"文藝宣傳隊"的刻板印象,這導致人們對於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她説,也正是在這樣的認識誤區下,高校藝術教育常常處於很尷尬的位置。

“目前存在著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董偉説,就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教育部明確指出,為保證藝術選修課的開設和教學品質,普通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管理部門和教學機構。目前,各校的藝術教育中心一般承擔這一職責,但作為教學管理部門,藝術教育中心卻常被設在非教育管理部門的團委之下,有些學校的藝術中心雖與團委平級,但由於歷史原因,雙方的地位依然不平等。這種搭配顯然只考慮到藝術教育的“娛樂功能”,其弊端卻顯而易見外行領導內行。

董偉表示,藝術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藝術中心的教師大多為專業教育出身,在教學的理念方法上有自己的理解,但團委多只把他們看成宣傳機構,僅從展示學校形象的方面進行要求。“事實上,這也是很多老師忙於藝術團活動的重要外在原因。”

“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對藝術教育應有更高層次的認識。然而,團委老師一般都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對藝術教育知之甚少,這種隸屬關係很不適應藝術教學的需要。我們如何在管理上對藝術教育做合理規範,如何讓其真正納入教學體系中,這值得深思。”董偉説。

給教師一個寬鬆的環境

不久前,張愈遇到了一件讓她很煩心的事情,她所教授的管樂課必須要停課了。原因很簡單:找不到教室。

“以前,我的管樂課一直都是借用學校的招聘大廳。但不久前,大廳管理方更換了新領導,不再允許外借。於是,我們連教室都沒有了。”張愈説。

“要改變目前藝術教育的尷尬現狀,我們需要作很多努力。理順管理體制自然是一方面,但同樣重要的是給教師寬鬆的教學環境。”董偉表示,張愈的遭遇並非個案,在目前的高校中,藝術教育硬體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很多學校的藝術教室往往被安排在地下室等邊角地區,有些甚至根本沒有藝術教室。“之前曾有一所大學建了一座很漂亮的藝術教育中心,但裏面竟沒有一個排練場!”

董偉所説的寬鬆環境,顯然不僅僅包括硬體環境。

算起來,任寶平今年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作為中國最早進行高校藝術教育的“先驅者”之一,如今的他已是正高職稱,對此他很滿足。“大學裏做藝術教育的,能評上正高的真不多,有些學校甚至根本不給藝術教師評職稱的機會,我有什麼不知足的?”

任寶平的知足在很多人眼中,卻變成了無奈。

據了解,高校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組成部分,教師極其重視的是教學的實踐性,這決定了其工作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以及學校藝術團的成績上。然而,目前藝術教師的職稱評定卻參考一般教師的評定標準,甚至包括科研和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等硬性規定。

“藝術教育並不屬於學術研究行為,讓整天圍著學生、藝術團轉的藝術教師到核心期刊上發文章,這的確勉為其難了。”張愈説,我們需要建設一套真正適合藝術教育的職稱評價體系。“總之,藝術教育要得到改觀,需要首先使外部環境適應藝術教育的學科特點,給藝術教師以寬鬆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才能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品質。”

在採訪中,張愈説他一直有一個夢想:讓學校的每個學生在大學四年中,都能聽上兩場真正的音樂會。“他們會因此獲得藝術修養上的提升。”她同時笑稱,儘管這一夢想有些“不切實際”,但自己會為之而努力。

只是,需要為此努力的僅僅是張愈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