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書法家尤中會接受央視專訪 暢談他的書畫人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4 13:53:00 | 文章來源: 網易

解説:顏體的端莊肅正給了尤中會的書法以很好的鋪陳。在顏體基礎上,尤中會又臨歐陽詢《九成宮》,之後,攻習『二王』諸帖,顏真卿《祭侄文稿》,《孫過庭書譜》,還有米芾、文徵明的作品,轉益多師,使他不但實現了正書向行書的演繹進化,也使他有了穩重與灑脫的‘技術’支撐。由於尤中會的字是錘鍊出來的,結體險奇平正,但仍透出平和的視覺之美。尤中會字的灑脫在於線條老練,這使尤中會的字在張揚正大莊重的同時,産生了飄逸迭宕氣勢及氣韻貫通之美,使字、行之間渾然一體,蔚然成氣。尤中會書法的線條之美源於他的用筆,他特別強調用筆,他以為用筆是書家最不能小視而且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巧。中鋒側鋒兼用互換,翻轉抽殺,婉轉自如,以拓展書意的最大空間,字便寫得空靈大氣。而用筆的靈敏準確,又在用指運腕,腕靈筆則活。只有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指與腕的運動才能對用筆産生靈妙的擺動和運作。

主持人:在學習傳統的法書中,臨摹是必不可少的,那麼臨帖和臨碑有什麼區別,我們又應該如何去臨習碑帖?

尤中會:臨摹是書法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也是習書入門的必走之道。古人有南貼北碑之説,帖的特點是靈秀飄逸,碑則蒼茫厚重。臨帖與臨碑沒有更多的區別,是相通的。我在實踐中感到,寫帖要自然放鬆,寫碑要沉著穩健。從用筆上説,臨帖多是中鋒側鋒互換並用,臨碑是沉鋒臥鋒的互融並用。臨帖的規律是:臨帖要選帖,選帖要讀帖,讀帖要析帖,析帖要背帖,背帖要寫帖,寫帖要入帖,入帖要出帖,出帖要創作。臨碑與臨帖道理相同。

主持人:書法之所以稱為書法,就是因為它強調書寫的法度,您能不能給我們講講這個“法”?

尤中會:書法二字有兩個含意,第一,書法二字已成為書法藝術的代名詞。第二,書法之書是寫,法即書寫的方法、法則、法度。這方面古人有很多成套的總結,如漢代蔡邕的《九勢》、《九十六法》,晉代王羲之的《筆法十二意》,唐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清代黃自元的《四十二法》,還有“永字八法”等等。具體説,用筆中的提、按、疾、澀、頓、挫、正、側、翻、轉等都是用筆的具體方法和法則。先賢就是依據這些法則,“以指畫字衣皆穿”,刻苦臨池,池水盡墨,從而成為書法大家的。

二、性情

解説:談到書法藝術,尤中會認為,中國書法是一門性情藝術、古人作書是“情”“文”“書”同步而行,是猶如江河奔涌的複雜思緒,拔萃超群的文化學養,嫺熟精到的運筆技巧的高度融合。沒有情感驅動的書法作品,沒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動人的。

主持人:古人云:『書為心畫』、『書道妙在性情』,您也是位非常注重性情的書法家,那我們該如何理解書法中的“性情”,作品中性情又是如何體現的?

尤中會:書法之情性雖然看不見,又摸不著,但能體驗、領悟和感受得到。書法能稱得上妙的關鍵,在於其中的性情,而每個人的性情各不相同。情性是什麼?即品格、個性、氣質,有部分是先天帶來的,有部分是後天修煉的,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注入他的作品中,書法作品便是性情流露在紙上的痕跡。性情的注入決定著書法藝術的風格。怎樣才能從作品中尋到作者性情的投入呢?這就要看他作品的神與氣,神與氣是作者個性氣質、書寫心態傳遞出的資訊。這些資訊可分為兩個部分,我們可分別剖析一下,第一:書者個性。人的個性氣質是相對永久的,固定的。沉穩的個性,書風穩健遒勁;暴燥的個性,書風劍拔弩張;剛強的個性,書風雄健峻拔;柔弱個性,書風纖細婉轉;恬淡個性,書風則簡遠平淡。第二:書寫心態,即書寫時的心境。為什麼要分析這個問題?因為即使沉穩個性的人,也有暴燥的時候。激憤的線條會激越張揚;平和的書寫心境,線條會婉轉順暢;悲傷的書寫心境,線條會呆滯無神;閒散的書寫心境,線條會瀟瑟空靈;歡樂的書寫心境,線條會流動飄逸。依據這些不同情感特點和作品的神與氣,去捕捉書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性情,我認為這是依書賞情的途徑。欣賞者不倣去試一試。

主持人:在您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您對多種書體都有涉獵,不同書體是不是就能表達不同的性情?

尤中會:我主攻行草,其他只是涉獵。寫字猶如人吃飯,有主食,也要有付食搭配,營養才會豐富。行草為主攻,這是主食,魏、隸、章、篆是涉獵,這是副食。副食是搭配,他會使主食營養更豐富,更飽滿。其方法是融鑄,不能是積奏,融鑄是化合,是化學反映。積奏是堆積,是物理反映。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