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畫家打假各出各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9 09:55:49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一場場如火如荼的拍賣會,一幅幅高價成交的名家字畫,這些都無不顯現出當代書畫市場的熱鬧。但是,這背後,還有一個也頗為“熱鬧”的現實:全國各地的贗品字畫市場。交易之後頻繁出現的假畫風波,讓不少名家都曾遭受贗品的“如影隨形”,無論是拍賣場還是畫廊,無論價格高低,“李逵”與“李鬼”同臺角力,專家、商家眾説紛紜。

制假和賣假,是由來已久的藝術品交易行業問題。8月21日,畫家趙建成狀告拍賣公司拍賣假畫一案,在北京朝陽區法院智慧財産權庭開庭。據記者了解,訴諸法律,這是當代書畫家少有的舉動。打假是書畫家為了維護著作權、話語權,但更重要的也是為了收藏家的權益和行業的肅清。著名畫家吳冠中生前是有名的打假專業戶,從1993年開始到88歲高齡,他曾多次不遺餘力地通過法律途徑進行打假,一直是書畫界打假的勇士;在今年全國範圍內的春拍到來之際,楊之光通過女兒楊紅的微網志進行打假,陸續列出了近40幅贗品的“黑名單”;而近期因為拍賣行強行拍賣個人偽作,史國良通過電子郵箱開展打假,免費為購買自己作品的藏家們鑒定作品……

一系列打假的背後,也説明今天藝術品市場制假造假行為不少。然而,書畫家們能夠敢於拿起法律的武器爭取自身權益,卻是少之又少。在以往的接觸中,許多書畫名家都曾向我們反映個人作品存在被制假造假的現象,但往往卻因為個人精力和身體原因,或是相關法律條款的不完善等原因,讓他們最終放棄了打假。所以,儘管書畫家都知道自己的假畫在市場出現,卻常常選擇了回避。

書畫作品的鑒定,本身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缺少專業的人才和機構,到底誰具有權威的評價標準,一直以來都是讓畫家不勝其煩的問題。在國外,一旦發現假畫,往往是作為欺詐罪進行查處,而國內對於制賣假畫,還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標準,因而,很多時候“明處在管,暗處卻在流”的情況屢見不鮮。

假畫不像假酒假藥會致人性命。同時,也因為自古以來“買賣自在眼力”的行業內部規則存在,制假造假似乎是情理之中。近年來,當代書畫藝術家維護個人權益,勇於站出來打假的情況,日益多見,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們提倡這樣的行為,更提倡藝術家將這樣的打假行為付諸於法律的手段。中國美協曾于2010年成立了專門的“著作權維權辦公室”,以期更多、更好地幫助藝術家執行個人維權。負責審理此案的朝陽區法院智慧財産權庭掛牌成立於2000年,有關數據顯示僅截止至同年5月之前受理的案件就較1999年同期上升86%,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蘇志甫,同時也是前段時間“攝影師薛華克以侵犯著作權為由起訴畫家燕婭婭”一案的主審法官,他認為,“藝術家應該更多拿起法律武器為自身爭得權益,現當下涉及藝術品真偽的相關法律條文和標準相對模糊,這就更需要藝術家、評論家、鑒定家與法律部門攜起手來,共同探討此次問題的可行性和法規化。”

現階段凈化書畫藝術品市場,一方面依賴於“藝術”良心,另一方面藝術品消費者應當擦亮雙眼,對於價格遠遠低於正常市場價格的作品,不應貪圖便宜。從吳冠中開始,不少書畫家訴諸法律的途徑,向業界示範了一條可行的打假之路。雖然打假之路,對書畫家而言是困難且漫長的,但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書畫家拿起法律的武器,堅持並精準有效地打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