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書法家尤中會接受央視專訪 暢談他的書畫人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4 13:53:00 | 文章來源: 網易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書畫人生》節目。今天做客書畫頻道的是著名書法大家尤中會老師。

解説:尤中會1944年生於河南臨潁一個書香世家。曾任湖北書法家協會秘書長,現為中國老子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等。

尤中會幼年受祖父遺墨薰染,酷好墨翰。書法主攻行草,尤對王羲之墨跡、孫過庭《書譜》、顏真卿《爭座位》、《祭侄稿》、米芾《苕溪詩》、《蜀素帖》用功最勤,研究頗深。其作品法度嚴謹,書風純正,風骨內涵,瀟灑峻健,又有個性和新意。書法作品曾連續參加第三、四、五屆國展,中韓首屆書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新書法交流展,台灣百名書畫家邀請展等國際性大展。先後榮獲中國國學研究會頒發的“國學傑出貢獻獎·書法金獎”、“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之書畫精品獎”,並被授予“中國百名書畫名家”等榮譽稱號。並有《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墨華翰韻·尤中會書法藝術展作品集》及理論著作《臨池余墨》等出版發行。

一、功力

主持人:“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您應該很熟悉吧,是不是讓您回想起兒時的情景?

尤中會:是的,這首詩我從四歲開始背誦到現在,永遠不會忘記。那時年齡很小,不懂事。不會背詩,寫不好字是要挨板子的。

主持人:家學在一個藝術家的成長中,應該會起著很大影響,您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臨寫的字就是你祖父留下的小楷書稿,您走上書法藝術道路想必和家學的熏陶有很大的關係吧?

尤中會:我父親六歲時便父母雙亡。祖母26歲去世,祖父32歲因患肺病也英年早世。幸運的是祖父留下了十幾箱古籍和手稿書抄,使我幼年就受到了詩書的熏染。為續書香,父親便把四歲的我送進了鄉間私塾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還有《神童詩》,同時,開始描紅寫大字。那時我,不懂得什麼是書法,只是照葫蘆畫瓢,按大人説的,把字寫好。你剛才説的那首詩,便是我入私塾第一次描紅的內容。後來,又把祖父留下的小楷手稿拿出來照寫,這對我的人生之路有極大的影響,也就稀裏糊塗地闖進了書法藝術這個神奇的世界。你看,一幌六十多年過去了。時間對於世人來説是多麼寶貴,又是何等無情啊!

主持人:兒時的書法啟蒙,為您以後的書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成年之後,您就參軍了,而且在部隊度過了20多個春秋,部隊的鍛鍊對您的書法藝術有什麼影響?

尤中會:我自高中入伍到一個英雄的空降兵部隊。他的前身是朝鮮上甘嶺戰役中的黃繼光英雄連,我任過兩年黃繼光班班長,在這個連隊工作了八年。火熱的部隊生活,鍛鍊了我剛直堅韌的為人個性,人活著要有追求,要有價值。我的個性氣質自然熔入了我的書法藝術之中,因此,日積月累,使我逐漸形成了剛毅峻健、灑脫飄逸的書法風格。

主持人:在這期間,你對書法的研習主要放在哪些方面?

尤中會:書法經典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祭侄文稿》、《爭座帖》,米芾的《苕溪詩卷》及《蜀素貼》等等。這些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傳統經典,作為一個書法家,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著,必須老老實實地繼承,認認真真地研究,勤勤懇懇地臨寫。要先與古人合,然後才能離開,熔鑄個性。有個性的作品也必須有經典的元素與DNA,不然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在20多年的部隊生活中,主要是臨寫古代經典,打好根基。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