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當代水墨成新"金礦" 能否拯救書畫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0 17:21:02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網

近日,北京榮寶舉辦的“2012清涼一夏拍賣會”落下帷幕,當代水墨作為此次拍賣會的重點推出對象,受到廣大買家的關注。今年春拍以來,當代水墨異軍突起,在其他傳統藝術品受挫的背景下,整體價位偏低的當代水墨穩中有升。在中國嘉德(微網志)春拍中,“水墨新世界”首先就以92.45%的成交率令市場驚艷。分析當下市場行情,當代水墨在接下來秋拍中的表現也不容小覷。目前,北京保利已經公佈將在秋拍中首次推出當代水墨夜拍。

當代水墨成新“金礦”

當代水墨在市場上一直未能獲得廣泛的認可。直至今年春拍中國嘉德推出“水墨新世界”專場,才被行內認定為當代水墨終以整體的姿態邁入了藝術品市場。這個僅有53件拍品的專場,成交率為92.45%,成交額達到1377.44萬元,其中有4件拍品過百萬元,包括徐累的《夜中晝》、婁正綱的《自然——ZG123》、谷文達的《遺失的王朝——E系列》、朱偉的《開春圖二十號》。無論是成交率還是成交額,均令市場備受鼓舞,特別是在今年春拍傳統藝術品板塊表現平平的情況下,當代水墨的表現令人耳目一新。

事實上,緊隨其後的北京保利春拍中也推出了當代水墨專場,成績頗佳。與其説醞釀多年的當代水墨達到了應該“噴發”的沸點,還不如説市場選擇了當代水墨作為新的增長點。近10年出現的中國藝術品熱潮中,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輪番成為市場火爆的支柱,價格甚至進入億元時代。“這些藝術品價格要再攀高峰,或者坦白地説,要找到下一個接盤者,還需要時間的沉澱。”經營畫廊20多年的曹先生説。他認為,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生貨”越來越少,拍賣行要再挖掘新的資源,就只能往當代尋找了,而當代藝術中的油畫前幾年經過爆炒,暫時不適合重提,當然就要把目光放在當代水墨這一個融合中西、既傳統又新穎的板塊了。“更重要的是這個板塊未曾經過炒作,是個原始股。”

當代水墨能被選中,整體價位偏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從市場看,大多數當代水墨作品的價位並不高,多在10萬元至20萬元之間,能過百萬元大關的少之又少。它的潛力逃不過買家的精明眼。北京保利當代水墨部總經理安蓓發現,2005年當代水墨的買家還很少,而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當代油畫出現盤整後,更多買家特別是新進場買家把目光轉移到當代水墨上。儘管如此,相對傳統板塊,當代水墨所佔的市場份額微不足道。華藝國際副總裁、華藝廊負責人張向東坦言:“如今只有少數人在做當代水墨的研究和收藏。不過我預測未來5至10年間,中國藝術品藏家的結構將出現巨大變化。”

然而,要擔起拯救市場的重任,尚未成熟的當代水墨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館長、畫家左正堯認為:“當代水墨跟中國藝術整體一樣面臨不知去向的尷尬局面。這樣的局面並非由於當代水墨的發展不成熟,而是整個文化藝術失去了方向。”因此,什麼是當代水墨,它的審美標準是什麼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當代水墨重“當代”還是重“水墨”?

當代水墨發展了20多年,不過大家對它仍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有人認為,當代水墨是基於對傳統中國畫的改良而發展到當代的一個新藝術概念。左正堯認為,跟傳統水墨畫相比,當代水墨存在兩個層面上的當代性,一個是形式語言的當代性,超越了傳統;另一個當代性是觀念上的,關注得更多的是當今社會的人文關懷。

安蓓也強調了這種當代性,認為是當今社會中反映出來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價值的導向,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對當代的概念不清,“比如我們的專場中有北京藝術家周思聰的作品,雖然他已不在世,但其作品在當下仍然具有當代的技法和審美價值,所以也被列為當代水墨中重要的藝術家。説‘當代’,並不是以藝術家年齡大小、是否在世進行劃分。”

中國嘉德春拍“水墨新世界”的策劃者王靜也對當代水墨這個概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當代水墨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其形成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國外後現代理念的衝擊産生了對實驗藝術、當代藝術的探索,中國就誕生了一批進行水墨當代畫實驗的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末至2002年,對於水墨的當代化探索,涌現了一批藝術家,至今還在探討和實驗中。2002年後,當代藝術對水墨産生巨大影響,有一批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藝術家延續了水墨的材質、媒介,思考當代藝術的展示方式與當下生活的聯繫。”

而張向東對當代水墨的理解更為宏大:“不是用水墨在宣紙上作畫就是當代水墨,當代水墨的核心還是理念、觀念上的,有新的框架,具有顛覆性,與以往截然不同。作品更關注個人的主觀思維,跟當下的時代環境、生活緊密關聯,表達形式不同,訴求不同。”

不具統一審美標準,市場難走遠?

當代水墨的多元化是其被詬病的理由——不具備統一的審美標準,因此難以在市場上走遠。安蓓認為,中國當代畫家很多,當藝術品市場處於高位時,即使是二三線的傳統藝術家在市場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但現在市場的方向略微有調整,涌現出一批批融合中西藝術的藝術家,“隨著審美導向的不同,市場需求也會變化。不同類型的藝術家不斷出現,市場也會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這都需要時間的驗證。”她發現,2005年至2006年,市場行情堅挺的藝術家還是學院派畫家,成熟的藝術家都有藝術理念的支撐。“市場選擇藝術家也是圍繞這個框架的。即使是自由的職業畫家,也都是從學院派畢業的藝術家,追求的方向也有學術的支撐。”因此,是否具有學術支撐成為她判斷當代水墨的重要標準。

欣賞當代水墨要突破過去的審美範疇,不能單純用美和醜進行判斷。在張向東看來,“當代水墨是當代藝術中的一支,是對傳統的解構。但現在評判和審美的主流還是傳統觀念作祟,用欣賞傳統書畫的一套去看當代水墨,如把書畫分山水、人物、花鳥等,這些套路對於評判當代藝術來説完全沒用。”他解釋,藝術的審美是分階段的,“大部分人最初喜歡寫實具象,這一塊即使是現在仍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即油畫的寫實和國畫的工筆。但這已是陳舊的初期看法。西方藝術體系當中,觀念為先,現在的西方藝術教學中已不教基礎課了。也有人説西方藝術已終結,架上繪畫已死亡。確實,架上繪畫已不是他們的主流,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才是。而在當今中國,架上繪畫還是絕對的主流。”

“這就像不能用唐詩宋詞的標準來衡量現當代詩歌一樣。”張向東認為,舊有框架對藝術家來説應該已不復存在,“今天的藝術再講材料、工具、題材已沒什麼意義。就像當代水墨中,呈現著形形色色的表現手法,呈現著跨界和融合的趨勢。因此,當代水墨的創作具備了更多元的可能。我認為,今後很難對藝術再有固有的帶有結論性的總結,也很難説哪個是主流。在多元的藝術世界裏,我們只能説誰更有價值和意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