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徐冰“地書” 讀圖時代的通用視覺語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26 18:24:25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藝術家徐冰

2012年4月21日下午4點,“徐冰個展——地書”在上海外灘三號滬申畫廊開幕。這是徐冰時隔八年之後再一次來到上海,來到滬申辦展覽。這部藝術項目——《地書》包括裝置、檔案、和動畫等,基於一本有著完整故事情節的小説,敘述了“黑先生”一天的日常生活。

這本書並非以傳統語言文字寫成,而是藝術家用他幾年間所收集到的遍及當代日常生活中符號及標示來完成。它延續了徐冰長期對於符號、文字及意義之間關係的興趣,即是一次藝術家對於現代象形文字的探索,也是關於21世紀所涌現的全球符號學的舉證。

徐冰在發佈會上介紹,《地書》系列的創作始於在不同航空公司的班機上蒐集到的安全説明書,“機場的標誌和各航空公司説明書的設計都以識圖為主,用最低限度的文字説清楚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從1999年開始,他蒐集到上百張類似的説明書。直到2003年,當他看到口香糖包裝紙上以三個小圖表達“請將用過的膠狀物扔在垃圾桶中”的意思,才真正興起了以圖形符號敘述一個完整故事的念頭。於是,徐冰蒐集符號的範圍逐漸擴大到數學、化學、物理、樂圖、舞譜、商標等專門領域,而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這個項目變得更加複雜和龐大。

在項目展示現場,你還可以看到配合地書供給讀者使用的“字庫”軟體,其中一部可以輸入中英文會自動翻譯成地書語,另外兩部則可以用進行像在聊天室中一般進行對話。但由於現在地書語還處在一個簡單性、形象性的詞彙翻譯的階段,抽象詞彙、文學詞彙等目前還是難以用地書實現直接轉換。比如,輸入“天”會出現“藍天白雲”,輸入“地”或“地球”會出現帶世界地圖的地球圖識,輸入“藝術”或“蒙娜麗莎”會出現盧浮宮中那張著名的達芬奇的名作,但輸入天地、地書等詞語就無法顯示符號。

《地書》讓徐冰試著去實現普天同文的理想,由於地書還處於很原始的狀態,正如讀者使用“字庫”軟體時所感受到的一樣,它還需要進一步發掘和豐富。他相信,無論人類以後的語言和文字會發生多麼大的改變,象形性符號或語言是人類最可靠的傳達依據。他希望,如果有可能地書語能被大家在今後使用的話,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可以無限可能的豐富和完善這部新文字。

從20多年前的《天書》到如今的《地書》,徐冰表態,“這兩件作品非常的不一樣,這種不一樣是由於我對藝術的態度一樣而導致的,我對藝術的態度就是跟著時代走。”在他看來,好的藝術家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在工作室的工作和時代之間的關係,好的藝術家會把處理這樣的一個關係的“技術”當做是自己的本份,這個“技術”的好壞決定了這個藝術家本事的高低,而這個技術是徐冰非常看重的。

抱著這個態度,80年代末期徐冰創作了《天書》這件作品。“因為我對那個時代的看法和態度有了《天書》,而我今天面對一個這樣和20多年截然不同的時代,所以才有了《地書》這個作品。但這個創作態度是一樣的。”

縱觀徐冰的藝術生涯,他持續地在全球語境下探尋著書面符號和視覺交流之間的關係,給予觀眾新鮮的多角度的洞察途徑。從早期的自己手工刻製的三千多無法識讀的新中國字《天書》(1987-1991),到他1994年前後完成的將英文變體為類似中國方塊字的《新英文書法》,再到現今的《地書》。如果説徐冰之前的《天書》沒有人可以讀懂,那如今的這本《地書》就是人人都能讀懂,用徐冰自己的話説:“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捲入當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讀懂這本書。”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