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徐冰談時代、社會、生活、藝術、語言之間的關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10 10:23:37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去年看了徐冰20幾萬字的訪談後,順手摘錄和梳理了一下。徐冰、方力鈞等人的文字給我的感受是:不耍花腔、不吊書袋、文字通俗但把問題談的很清楚、準確。而且,這些人的精彩之處在於對“基本問題”的準確、清晰把握。這幾年的最大感受是:大家熱衷於討論“高級問題”,但顯露出的最大問題是“基本知識”的欠缺,很多話語的前提都有問題或者不成立。

以下文字,是從徐冰各類談話中摘錄出來的:

用你的創造性和智慧向社會提供有益處的東西。

我其實希望我的作品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人的思維、習慣和模式上,它刺激你習慣的思維方式,給你提供一個阻斷,給你一個打擊。因為我相信人的思維都是懶惰的,都是靠概念,知識來行事。但是只要有一個東西是固有思維沒有碰到過的,而你給他插進以後呢他就一下子停在那了,碰到了障礙。這是有益的阻截,重新啟動,將會打開更多的思維的空間,促使新的概念的生成。

分享的經驗從大的道理上來講,那就是做事情一定要認真。還有你做的事情要有創造性,最好是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你才能夠有足夠的熱情和足夠的精力去進入。還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就是説你做的事情一定要對人類有意義,或者説對人類有益處。另外一點更具體來説,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但是真正需要做的工作是,你必須要學會如何把自己的局限性轉換成有用的,別人沒有的,唯獨你有的一種營養和一種材料,或者把它轉化為你的一種力量和元素,幫助你工作,幫助你生活,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發生過的都發生了,我們被折磨後就跑得遠遠的,或回頭調侃一番,都於事無補。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在剩下的東西中,看看有多少是有用的。這有用的部分裹著一層讓人反感甚至憎惡的東西,但必須穿過這層“憎惡”,找到一點有價值的內容。這就像對待看上去庸俗的美國文化,身負崇高藝術理想的人,必須忍受這種惡俗,穿透它,才能摸到這個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美國文化看上去是街頭的,庸俗的,拜金的,但必須能夠忍受這些我們不喜歡的東西,穿過它,才看到它們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即它被證明了的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所起到的作用。

中國好的藝術家面對的是中國當下的問題,不管藝術通過什麼樣的思想、方式、怎樣的折射和轉換成為他的作品,最基本的最有意思的東西是中國當下現實決定的。

中國提示的這種東西如果被證明了對世界未來的發展和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有效的,那這個東西就是不得了的,這個東西就是咱們藝術價值的根源,中國要出現大的藝術家或者説中國藝術未來的價值其實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沒有這個什麼東西都沒有。

我感覺到,在中國,現在基本上是一個有各種文化層次叢生的、豐富的、不確定的影響和現象的滋生地。這個土壤差不多是一個最豐富的、最適合當代藝術生長的土壤。

中國社會是非常豐富和強有力的,怎樣將這些元素轉化成豐富和強有力的藝術,中國藝術家還缺少這種能力。

很多藝術家處於自以為是的幻覺中

我不認為最具有先進思維能力的一撥人在現代藝術領域,至少在今天是這樣。

前衛藝術家,是不是真的對社會現實最敏感的部分那麼有認識?還是只是利用一些政治符號來做文章?這些符號和中國的現實到底有沒有關係?

對當今社會認識最深刻的一部分人,對中國社會是怎麼回事、未來會怎麼樣有認識的一部分人,其實都是商界的人。因為他們實際上參與中國的進程是最深入的人,相比較藝術家是一些相對來説學術和傳統概念中意識形態的文化人。這些人其實他們對文化和對社會的理解我覺得相對來説相當深入,這種深入是因為他緊扣這個時代每一個很具體的脈絡,而這些很具體的脈絡都是隨著這個時代的線索在進行的,包括鄉鎮企業家,這些人的認識未必比學者或者比大藝術家要低,往往要高,而且他們涉及到的東西和他們所思考要解決的問題。有時候他們解決問題是肯定要通過很具體的一些問題的解決來實現的、操作的。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往往帶有最學術性的因素。

這就涉及到對學術怎麼看。有些是偽學術,有些是假前衛。實際上真正帶有學術含量和價值的東西往往是通過不學術的或者説和現實極有關係的一些課題來體現的。真正的學術不是這種探討和推理學術名詞和學術史大師的思想,那些已經成了一種知識而不是學術。屬於一種知識的範疇,真正的學術其實都是一些未形成的和還不清楚的問題的討論。那在中國的今天具有學術含量的課題太多,而且太尖端。所謂尖端就是因為前所未有,不管是西方先進的學術知識和理論,還是我們傳統中深奧的哲學智慧,其實都不能夠用任何一個現成概念和知識範圍所能面對來理清楚的。這就是極有學術價值的學術。

能夠“體現一個時代的精神”是有價值的藝術的最高要求。

將來的人是不理會實驗藝術和實用藝術有什麼區別的,什麼東西更能説明那個時代,他們就更珍惜什麼。

你必須要跟這個時代的問題發生關係。

我最初的藝術態度,或者對藝術的理解,我覺得是帶有核心性的,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藝術還原生活,核心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實際上我一輩子從事藝術的理念,就是最初的、被説得最濫的、已毫無感覺的這句話,真正地幫助你走到了現在。在今天這個時代,生活本身走得快,比藝術走得快,特別是在中國。你一直老老實實地遵循藝術來源於生活的原則,緊緊抓住生活,就抓住了這個時代,自然就走近了當代,就總有的走。藝術和生活、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規律也是沒有變的。

很難説我有多少創造力。關鍵是,我其實不考慮藝術本身,不考慮藝術的風格和材料。我從來不考慮我是一個什麼風格的藝術家,我要保持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形象。我幾乎從來沒有從材料的角度來考慮過藝術;因為,你不考慮藝術這個事兒,你就是一個有無限潛能的藝術家。

我沒把藝術太當回事。我懂得必須要從社會、生活中獲取養料,才有可能給藝術帶來新的血液。社會進入了當代,我就是一個當代藝術家。我從來沒有考慮自己建立的風格是否要保持,不能破壞的問題。

我對藝術的態度是,你必須面對生活的現實。你生活在哪兒,就面對哪兒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這是我一貫的態度。我做藝術從來不從形式、風格、流派這些角度去進入藝術。從這些角度進入藝術的人是沒有太大出息的。

很多藝術家擔心新作品會抵消之前的風格。但我從來不擔心,事實上一個真實的藝術家,其作品內在的那部分,到什麼時候都存在的,不是由表面形式左右。

具體的藝術計劃我是沒有的。我只懂得要忘掉藝術形式本身,而真正地進入時代脈絡之中。你只要對現實感興趣、對社會關注,那你的創造力是不會停止的。創造力的停止在於你對社會的淡漠。你對自己的作品和藝術風格過分擔心,那你的藝術一定會萎縮。

我的觀點是你生活在哪,就面對哪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就有工作的理由,就有個人方式。你的處境和你的問題其實就是你的藝術創作的源泉。因為你生活在哪都會有問題,你的藝術就不會無所適從,你也不會為你的藝術為風格不能確立而發愁。

藝術的深度不是風格流派之間的關係構成的,它是人和社會、和藝術的關係所帶來的。真正藝術的深度是由它決定的,不是由藝術風格的相互比較而來的。從形式、材料入手考慮藝術就很有限,我從來不從風格、材料本身來切入藝術,藝術就是你面對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有問題,就有藝術,不用擔心有沒有風格。

因為對社會、問題、對現實生存的敏感,會導致對已有的藝術方法論的改造。想説的東西是全新的,就要找全新的語匯來説這件事

不以材料入手的思維,反倒最後能獲得真正全新的材料語言。

對於藝術家來説,最關鍵的是必須要找到一個説話的方法,把你的思想説出來,因為你的這種思想認識是新的,是沒有人説過的,或者是沒有人認識到的,所以你的語言必須是全新的和具有獨到的説話的方式的,這就是新藝術産生的線索。思想家很多,但思想家還不是藝術家。好的藝術家和差的藝術家的區別在於是否能夠獲得獨有的説話方式。

實際上真正的藝術上的價值,其實是通過藝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所獲得的一種深度,而最後導致了在藝術的方法論上有新的提示和改造獲得的。

藝術的根本課題不在於藝術樣式與樣式之關係,也不在於泛指的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上。藝術的本質進展取決於對這一關係認識及調整的進展。當代藝術是什麼?是藝術家對他所處的時代的敏感,而導致的對於舊有的藝術方法論的改造。

藝術落實到最終,實際上就是把你做的藝術和你生活的這個時代之間的關係弄合適,這就涉及到藝術方法。

你是否能夠向人們提供一種新的藝術方法,這個來自於你對時代和文化、社會的敏感而導致對舊有藝術方法的改造。

他並非對作品傾心,不在意作品的形式,才能獲取無形式的形式。所以,才能把東西畫得那麼瀟灑、隨意,有新意,不拘一格,無法可循。從對生活的熱愛中,他獲得了一種更高的東西。他不是在經營一張作品,是他要説的那個事,自然帶出方式。

未來社會需要的人首先是需要創造性,有當代品位的,而且是懂得工作方法的人,可以面對任何的困難有解決能力的人,他懂得藝術和社會、文化之間關係的人。

美術的發展最終會還原于它起源時的職能,它不是因為 “美術職業”,而是為人類生活所需的創造而産生的。創造這個基本動力,是藝術的核心,也是人類所有學科的核心。由於分工,在實用藝術之後,純藝術又被分化出來,成為一部分人對視覺表達的試驗性活動。而隨著試驗的深入,它在領域發展的同時,又在做著領域自身瓦解的工作。現代社會和現代藝術的出現,使這個瓦解的速度變得更快。

最後我才明白藝術的深度實際來自藝術家用你尋找到的藝術語匯,處理你與自己身處的現實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這種處理技術的高下體現出藝術的高下,而絕對不是在風格流派之間來比較。

藝術的根本課題不在於藝術樣式與樣式之關係,也不在於泛指的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上。藝術的本質進展取決於對這一關係認識及調整的進展。藝術落實到最終,實際上就是把你做的藝術和你生活的這個時代之間的關係弄合適,這就涉及到藝術方法。

我後來發現,好的藝術家其實都是思想型的人。最後思想是關鍵。他對社會、對時代、對文化、對他與社會的關係等等的認識都超于他的同代人。他又有一個本事,就是他可以把這種思想用一種藝術的方式給説出來,或者用他的行為方式給解釋出來。我覺得好的藝術家、有價值的藝術家都是這樣。

其實,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敏感,對當下文化及環境高出常人的認識,而且,對舊有的藝術,從方法論上進行改造,並用“藝術的方式”提示出來。這是人類需要的,所以才構成了可出售的價值,才能形成交換鏈。

我盡可能地讓自己有一種合適的距離, 有一種脫節。我做藝術, 但要找到一個和現代藝術系統的相對位置。簡單講,你必須不在這個系統裏面工作,才可能把新的東西帶進這個系統。

我剛才説到要和藝術系統間有一個合適的距離,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很清楚的人。不用考慮我的工作屬於哪個系統,只要發揮了你的智慧, 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 對社會有益處, 這就值得去做。

你看這不比在美術館做一個裝置過幾天又拆掉, 要有意思的多。它是不是叫“藝術”有何關係。它不象藝術, 但提問藝術根本的問題。簡單講,當代藝術到今天已經觀念化到一個很過分化的程度。藝術家忘記了藝術的原初目的。達·芬奇那時候是沒有藝術不藝術這麼一説的, 也沒有工匠和科學家之別, 崇尚對人類有益的創造性。我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 把人們拉回去想一想做藝術在幹什麼?

它是藝術作品嗎?説不上。但它是有意義的,創造性的含量是高的。現代藝術家其實都是聰明人,但要我説,有一種智慧浪費的現象。現代藝術引誘這麼多聰明人去做那些既看不懂又嚇人的東西。

這個系統本身其實已經滯後了。現代藝術已經變成一种經典的或者説程式化的現代藝術。這個系統已經變得沒有太大意思。當代藝術中很多東西其實挺無聊。創造含量不高。在這個領域裏,所有人都是學院培養出來的,懂得如何用現代流行的一套材料來製作標準的現代藝術。

美國藝術學院裏的老師都不是很好的藝術家。之所以不好,是他們太懂得標準的、經典的、現代的藝術方法,所以教出的學生都會這一套。現在每個人都做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東西,但是思維方式都是一樣的。都是只懂得我要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作品。擠在這麼一個狹窄路上。

這個領域本身其實很封閉,很自我。很多人在這個小小的領域裏自我滿足。這個領域已經變得有點舊。我覺得相對於今天的廣告業、生物科學界,藝術思維有點太滯後了。在今天最有創造力的人其實不一定是搞現代藝術的,而是與社會發展有關的新領域。

這個系統本身是不能給這個系統帶來什麼新東西的。我覺得最有可能給這個系統帶來血液的是別的領域的東西,或者説藝術家應該從幾個領域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你和它的這個位置就變得很重要了。

這個系統接納你的理由是你必須為這個系統帶來一些新的、系統裏沒有的東西。而新的東西在這個系統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從其他領域或兩者之間的地帶才有可能獲得。今天的藝術變得表面豐富多彩但在方法論上卻越走越窄。太多的藝術家都會做這種標準的現代藝術,真的不需要更多的這類藝術家進來了。

我很反感所謂好的和標準的現代藝術,在西方,培養大量的藝術學生都會做這類藝術,他們都是按照西方藝術史寫作的脈絡來培養學生的,所以大量的藝術家都會做這套程式化的工作,其實他們都擠在這樣一條窄路上,作品都是千奇百怪,但創作的線索與思維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根本的、核心的創造力。

這種對局部現象和趣味的滿足,使創作停留在表層的,瑣碎的,文人式的狹窄圈籬中,反倒失去了對時代生活本質和總體精神的把握,與社會現實及人們的所思所想離得遠了。

要是和社會和文化的進程脫離開來討論藝術,往往是容易陷入一種很狹隘的討論中,而且是討論不清楚的。

我其實不太喜歡自傳性質的和至少是直接的自傳性質的東西,因為我一直認為,過分自傳性的和過分生活性的東西其實比較個人,比較生理,比較臨時,比較情感,這些東西對於我來説都是一時的。

我特別喜歡把自己個人的東西抽空,因為個人的東西是一種比較明確的、個人情感的,生理性的東西。

總的來説,思維越簡潔越好,越直接越好。

我後來的作品其實表面上都很簡單,這是我有意的。

我現在覺得這種簡單的藝術其實不壞。簡潔悅人,把複雜的部分藏到背後去,這樣可以面對不同層次的觀眾。“前衛”是思維上的尖銳和對藝術方法論上的新提示,而不是給老百姓嚇一嚇.

複雜與深刻是兩回事。但大部分人習慣了奇特、深沉、複雜才是“前衛”。我是覺得我找到了一種東西,它一下跑到了一種很根本的長期討論的一個原起點上去了,這些東西又不玄,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是以原點上談起,繞過了文化的繁雜與累贅。

因為教授要求的是他對作品解釋邏輯説得通,並不要求他對作品本身的創造含量和品質負責任。因為作品好壞的標準是由解釋的水準和程度體現的,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現代藝術由於西方藝術史寫作脈絡的發展,記錄的都是可被闡釋性的作品。藝術學院培養學生,也是訓練學生闡釋自己的作品,結果導致學生對自己作品不負責任,只對自己的闡釋負責。這就是為什麼藝術作品本身被別人看不懂的原因。由於這個狀況,也培養了一撥“看不懂藝術”的人,他們去看這類藝術成為一種興趣,比如很多人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紐約MOMA看一些自己都看不懂的藝術,他們培養出了一種癮,隔一段時間就要去看一些看不懂的東西,這等於是培養出了“受戲弄”的興趣,是視覺上的自虐。看這種不懂的、雲裏霧裏的東西,他們會有一種自我認定感,認為欣賞這種看不懂的東西是品位的體現。

(整理:杜曦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