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書局部
文/王曉波
徐冰先生的《地書》使我想到了符號資訊,想到抽象數學所演解的自然宇宙與物質世界的10個阿拉伯數字, 還想到現代電腦編碼和2進制數位, 以及IT代碼及代碼重構,我甚至想到了我尚不能用1維2維3維來闡釋天賴之音樂的僅7個音符。
如果説《天書〉是一本世上沒有人能讀懂的真正“天書”,《新英文書法》則是在有貌似東方漢字而又從具有西方英文基礎的解讀能力上中建構的文字,即從初看不懂裏去探讀能懂的“書法”。
那麼《地書》呢?回答是明確的。徐冰先生曾自已説過:我用《地書》這套“標識語言”,又寫了一本説什麼語言的人都能讀懂的書。我稱它為《地書》。事實上,這兩本書有共同之處 : 不管你講什麼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一.《地書》對人類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符號式《地書》首先從大眾視覺出發,其開創新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定位大眾性的貢獻;二是對符號文化的數位化再思考。
馬克思關於人民大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觀點和論述,從根本上否定了個別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既然人民大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大眾也應該成為是精神財富的主人,隨著地球人類文明進程的推進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文化的普及得到全面深化,我們僅從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電腦文化、流行文化中已經看到,亦從發展中國家的網路文化、移動通訊文化裏感受到了這些惠及大眾的文明。如果未來某一天,我們在改進《地書》符號系統的直觀性、普適性、概括性、抽象性之後,是不是我們真正實現跨地域、跨民族、跨宗教、跨業界的人類符號資訊的回歸?民主文明的進一步推進呢?
徐冰先生創建《地書》始於對公共標識及其傳達功能的興趣,最早受到機場的指示系統和飛機上的安全説明書的啟發。十年前,當他從看到口香糖上的一些小標誌竟然能講述一個故事中開啟了:“為什麼不可以用成千上萬的標識去寫一篇長篇的小説出來” 這樣一個開創性想法。從那時起,就開始蒐集各種“帶有文字的種子性質的認知”的符號和標誌,最終給人類做出這本《地書》來講述一個人一天24小時的故事,讓《地書》誰都能看懂,僅管我們開始閱讀時需要一些耐心。
從《地書》展覽中了解,這本用各種全球通用標識語言(新象形文字)寫成的《地書》,任何人都能讀懂,已于近期由台灣誠品書店出版。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需要翻譯,歧義性都非常小,可謂超文化、超語言、超文字,有可能迎來了人類未來溝通方式的新的傾向、新的載體。
二.從目前來看,《地書》借鑒性還比較低:
毋庸諱言,徐冰先生的《地書》僅從“公共標識”範圍來構建新文字文化,雖有開拓性創造,但似乎稍顯狹窄。故,我認為應拓寬思路,從以下方面予以借鑒:
1.向網路借鑒性學習,以啟發豐富思路:Internet線上符號,QQ 符號表情,微網志符號表情,火星文,腦殘文等等。
2.其他符號借鑒:科普符號,醫學符號,等等。
3.實用普及符號借鑒:無線通訊手機短信符號,GPRS衛星道航圖示符號等。
4.其他中外民族符號借鑒:東巴文字符等等。
5.從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中借鑒:如岩畫符號等。
6.對人類其他符號進行借鑒性學習來開拓視野:天文符號,貨幣符號,數學符號,在人類文化中出現過的符號如 ♠ - ♣ - ♦ - ♥ - 卍 - 十字 - ☭(錘子與鐮刀)等等。
微網志符號表情
三.值得思考《地書》的雜合性缺失:
所謂“雜合性缺失”,是遺傳工程、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科學中的術語,簡單的理解意為細胞中多個基因無規率缺失就叫雜合性缺失。這裡暫借用到這裡,我要表達的意思是:
(a).“公共標識”符號的公眾性無需置疑,但“公共標識”的受眾面是被分割的,如對交通公共標識的認知自然是經過培訓且有駕照的人知道得比較明白,亦同佔較大比例(目前世界上還是大多數) 沒有乘座過飛機的人一樣,對機場的指示系統和飛機上的標態與安全符號就一無所知。
(b). 傳承基因如同文化中裏的文字字符所擔負的抽象承載,雖然我們的想法是好的、目標是對的,但其中的細胞不能貫通傳導或出現識別的障助,那就表明解決雜合性缺失的重要意義,從而獲得如同DNA一樣核心價值的穩固和延續。
我認為,必然站在高處去思考:
1.誰都能看懂的前提是普適性。
2.誰都能看懂並能持久流傳的前提是循規性和高度抽象。
雖然要馬上達到10個阿拉伯數字或7個音符這樣園滿成功且健康的“基因”是非常困難的,但確立這樣的目標應該是必需的。
圖例:10個阿拉伯數字
圖例:天賴之音樂的僅7個音符
3. 我始終認為:多視角、多層面、多維度的思考問題是現代世界開啟智慧的必然要求。這在科技化文的今天已有很眾例證,如當我們在PC還不太普及時,作為在中國國內的大多只知道DOS與WPS作業系統,後來知道了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但隨著視野的開闊和科學技術進步,我們還知道了Unix類作業系統、Linux類作業系統,以及蘋果Mac作業系統。我相信:科學技木進步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科學技木進步亦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原動力。科學技木進步必將促使了文化更加親近民眾,實現了大眾文化的繁榮。
從《天書》、《新英文書法》到《地書》,再到《煙草計劃》我都一直關注徐冰先生。《煙草計劃》與人類發生密切關聯,不僅是突破了“是不是藝術” 這樣“狹義” 的爭吵,而是將藝術擴展至廣義的社會關係和自然關係的思辨,以及政治、文化、健康科學的浪漫與經濟、貿易、財稅等現實的糾結。近日,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攜歷時7年創作的“新象形文字”作品《地書》在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展出。我于2012年3月24日下午專程去參觀了展覽。當我看完徐冰先生《地書》作品展後,我寫下了這篇以期拋磚引玉的文章。
在本文即將完成時,我將以這樣話作為文尾的結束───
“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就是徐冰先生對《地書〉最簡短而有力度的詮釋。
(王曉波 2012-3-26 夜晚 于深圳南山前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