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應天齊談轉型:藝術家應精通十八般武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06 09:01:07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早已在版畫界功成名就,卻要在年近花甲時再攻油畫。應天齊的勇氣令人敬佩,也讓一些關心他的人感到有些不解。為此,記者特意在展覽開幕之際詢問應天齊,得到的是一個淡定的答案:“採用什麼形式與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有關。藝術家應該精通十八般武藝,就像戰場上的武士一樣,該用刀就用刀,該用槍就用槍。”

將版畫語言融入油畫之中

《世紀遺痕》系列創作始於2005年,起步頗為艱辛。最開始的兩年時間,應天齊每年只能完成一兩幅作品。“那兩年,我一直在探索技法,尋找一種讓版畫概念融入油畫的途徑。”應天齊説。直到2008年後,他才逐漸形成熟練的技法套路,在畫面上一層一層地堆砌顏料,讓畫面呈現出自然斑駁的痕跡。他還將少時學習的木雕、木刻技法融入其中,産生別具一格的審美況味。

這種將版畫融入油畫的想法,源自於應天齊對藝術發展的思考和判斷。他認為,版畫是隨著印刷術的進步而發展的藝術,隨著印刷術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複製技術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版畫也遇到了很多不可逾越的問題。他甚至斷言,版畫已經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藝術領域中處於邊緣位置。但版畫的邊緣化,並不代表版畫語言已經落伍。通過引入版畫的材質、肌理等語言,《世紀遺痕》獲得了高度評價。不僅在拍賣市場上受到追捧,亦贏得當代藝術策展人和評論家的喜愛,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對此,應天齊顯得很冷靜:“藝術家必須不斷突破自我,才能有所進步。”此次展覽中出現的裝置和行為藝術,也許就是他的下一個突破方向。

延續30年的思考與關懷

應天齊透露説,創作《世紀遺痕》的靈感最初來自於一次對義大利的訪問。當時他去參觀龐貝古城,發現文物保護不盡如人意。當地陪同告訴他,因為資金缺乏,義大利有許多古跡得不到妥善保護,這點倒和中國有相似之處。這種對文明的漠視使他感到驚恐:“自然遭到破壞甚至還有恢復的可能,而文明一旦消失則無法重現。”為此,他拿起畫筆,以自己的方式留下文明的記錄。

從《西遞村》,到《徽州之夢》,再到《世紀遺痕》,儘管在形式上並不相同,應天齊始終在觀察人類社會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所不同的只是隨著視野的不斷開闊,其所反映的主旨也逐步地更為宏大。“儘管新世紀已經過去了10多年,但許多二戰之後産生的問題卻遺留至今,這也正是《世紀遺痕》起名的由來。”應天齊這樣介紹説。

轉型獲得高度評價

對於應天齊在藝術上的新發展,評論界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應天齊的的確確在自己的藝術發展中找到中國當代藝術特別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將中國的現實作為創作的資源,而同時又創造出當代藝術的當代內容、文化中的當代屬性。應天齊在這個展覽中體現出非常深度的精神關切。而且同時也找到了跨越傳統、媒材和語言的表達方法。

藝術評論家鄧平祥則認為,應天齊的“形式主義”,不是當年提出來的“形式美”的“形式主義”,他比那種當年的“形式美”的問題的提出要豐富得多,並且是更接近藝術的本體。尤其是視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以後,每一個藝術家首先都應該是一個形式主義者。如果你不是一個形式主義者的話、你不是把形式主義看得很重、很高的話,你怎麼去成為一個視覺藝術家呢?應天齊的藝術在這方面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表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