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解讀各館:藝術在藝術之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1 18:01:04 | 文章來源: 《美術觀察》

原來我們真的很荒誕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以色列館斯嘉麗-朗道作品《鞋帶》

斯嘉麗-朗道(Sigalit - Landau)一直努力著,使用她的充滿了痛覺的詩意挖開死海的表面,掘出政治掩蓋著的傷口,讓我們看見我們所應該尊敬的痛楚。

54屆威尼斯雙年展以色列國家館帶來了斯嘉麗-朗道的個人展,《一個人的地板是他人的感覺》。這句話改編自一句俗語“一個人的地板是另一個人的天花板”。這也是她一直想要展示給我們的話語,這句話展示了她長久以來的藝術創作。她始終關注著在政治籠罩下游離著的個人,腳下的位置決定了他的生命形態,而個人卻只能模糊地痛苦於世界加諸的定位,她要用她的藝術,讓我們感受到世界上最低處的生命存在。

斯嘉麗一直工作于地球上最低處,死海,(低於海平面456米)。她的作品始終伴隨著死海沿岸的生存與痛苦:存在就必然産生的遊戲;鋒利且動蕩的邊界;代表著生命但越來越少的水;生存所必需卻多得致命的鹽。

在以色列國家館中她裝置了粗大的水管,大量的水閥,挖開的建築結構。想讓去看看這些世界的基礎。挂上一張漁網,其上厚重地密布著結了晶的鹽。一個視頻裏,涂滿了鹽的鞋沉入中歐的冰湖。地面上投影著視頻作品,一群男孩在沙灘上玩著遊戲,投出刀子,在刀子落地之處劃出自己的領土邊界,不斷投出,也不斷改變邊界的位置,擠壓他人的空間。另一視頻裏一群裸女,在不斷地將沙子拉進大海。

一張圓桌,上陳12台不同規格與大小的手提電腦,如同會議現場。每台電腦裏都在播放著近似卻不同的視頻影像。這是裝置作品《鞋帶》(Laces)。隨意選擇一個位置坐下來,帶上耳機,我們就進入了會議現場。我們聽到圓桌前的人們在談論軍國大事,領土問題,種族矛盾,領土爭端,未來的計劃。電腦裏顯示的是圓桌之下,一個小女孩的惡作劇,她把圓桌前會議的人們的鞋帶通通拆開,與鄰座的鞋帶係在一起。

我們坐在桌前,如同視頻裏“愚蠢”的大人一般,並無法直接看到桌下。轉頭,看看鄰座,他們的螢幕裏也是這個小女孩在開心地拆繫鞋帶,但看的角度有些不同,就如同攝影機就安置在每個與會者各自的椅子之下。我們可以任意選擇向左或右,用任何一個座位的角度觀察螢幕裏的小女孩。我們用不同角度可以輕易地確認她的位置,她就在圓桌中間,圓桌上環形排列的螢幕裏立體地鮮活地證明了這一個小精靈的存在,就如同她從未存在過一般。

這是一個小孩子幼稚的玩笑,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什麼惡意。就如同人類生存著,就必然會産生遊戲。遊戲是生存最基本的産物,最自然的生活與現實。這個遊戲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關係的介入,遊戲簡單得似乎無法找到任何直接的意義。因其簡單明瞭,清晰地展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深刻地産生了這麼一個寓言,闡述了這麼一個強烈的反差。在小女孩單純的心靈裏,自然對於枯燥幹澀的政治外交興趣缺缺,就算身處其中,也選擇性的無視,小孩子自然會去尋找她覺得有趣的東西,比如拆開鞋帶這樣的小玩鬧。就如同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曆程一般,為什麼我們會變成桌前的嚴肅“與會者”?而不再是這麼一個美好而純粹的“孩子”?是什麼造就了這個變化?是福是禍?

小女孩虛擬出的存在感,與現實中的虛無産生撕裂,她一定曾在這張桌子之下;她的童真與每一個觀眾都能相互呼應。就是藝術家所設定的對應,藝術家將我們設入了小女孩所處的位置,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世界這張大圓桌之下,聽見政客們的嗡嗡酣談。

斯嘉麗又同時讓我們坐在“與會者”的位置上,坐在桌邊的座位上,聽著同伴的討論,一邊看見桌子下小女孩的玩耍。藝術家這兒又將我們設入了“與會者”的位置上,讓我們看見自己就是將政治與外交強加於桌子下無辜的人們的罪魁禍首之一,或是一名無情的旁觀者,或是一名丑惡的幫兇。但無論力量多寡,我們都對世界有能力,也有責任,我們已經參與了世界,我們都是在世界政治格局裏的廣大參與者之一,我們都有能力改變他人的生命,我們都在談論政治。

“與會者”與“小女孩”展示著兩個完全格格不入的靈魂,藝術家讓我們看見他們,並看見自己。我們竟然真的同時擁有這麼兩種完全不能相容的人格。我們每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都如同這張桌子所展示的一般,我們都被世界所左右,似乎只能隨波逐流,軟弱無助。也能討論點什麼,也能做點什麼,也能改變他人的命運。我們都擁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身份,我們如此複雜,如此荒誕。

看清了藝術家給予我們的兩種身份後,我們在回頭來看看這個小惡作劇。因為惡作劇的雙方變成了同一個人,因此這個簡單的胡鬧就突然變得荒誕起來。加入兩面性的身份元素去解讀,這個“行為”依然在講述著極其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的鞋帶胡亂地係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總是無可避免地混亂,並互相影響,我們無法缺席這一關係,我們永遠都在影響與被影響之中牽扯不清。小女孩在試圖將每一個人係在一起,這是作品中唯一的“動作”,也是這個作品唯一的“指向”,是藝術家本人的投影,是藝術家創作這個作品的意義所在。她要讓我們能夠看見自己,能夠看見他人,她要用她鋒利的藝術介入一切冷漠的分離,讓每一名人類終能聯繫在一起。

斯嘉麗-朗道作品《鞋帶》評論圖表



均衡的圖形,微偏右下。這是一件邏輯性,觀念性很強的作品,也擁有飽滿的感性經驗

   上一頁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