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威尼斯雙年展:丁托列托(Tintoretto)對當代藝術的啟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2 14:36:12 | 文章來源: 藝術眼

丁托列托(Tintoretto)是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畫派著名藝術家。逝世于1594年的他也被選入了本屆的威尼斯雙年展。丁托列托一部分耀眼的傑作將出現在今年雙年展數不清的當代藝術作品之中,其中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那幅通常挂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裏的《聖馬可遺體的被盜》(The Stealing of the Dead Body of St Mark )”。為什麼是丁托列托?以下是組織者給出的答案:他很現代;他打破了常規;他提醒著現在的年輕藝術家也應該打破常規。


《聖馬可遺體的被盜》



然而,丁托列托有那麼現代嗎?

在將目光從雙年展花園的舒適地帶移向威尼斯整個城市、及其所有的歷史財富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在歷史上,威尼斯出現過很多著名傑作,它們中的許多目前仍在這座城市裏,被放置在教堂、宮殿或是博物館中。丁托列托的作品包含了那些已經成為了威尼斯構架部分的原位裝飾品。他最為雄心勃勃的藝術項目要屬裝點聖洛克大會堂了,這完美地表現了一個人熾熱的夢想以及對聖經場景的大膽描繪。同時,在Doges Palace中,他微妙且令人無法抗拒的油畫《天堂》(Paradise)將整面墻壁都融化成了一道光。


《天堂》

丁托列托的“現代”與顛覆性的特質開始於他那令人震驚的戲劇性空間效果。文藝復興將透視發展成一種創造三維空間的逼真幻象的方式:而丁托列托通過使用違背了常理的長和廣闊的視角,將這個理念延伸到了一個爆發點。這在他那幅描繪了威尼斯英雄從一個東方城市中盜取聖馬可屍體的油畫(即《聖馬可遺體的被盜》)中産生了最為超現實主義的效果:他想像出了一片在充滿了風暴和火焰的天空下壯麗的遠景。

怪異的天空中那抹橙色的光是丁托列托激進主義的中心。光是威尼斯畫派的精髓:這座城市的藝術家生來就帶有光的浪漫情懷,他們的畫作總是能創造出一種帶有溫暖陽光的微妙氛圍,這暗示了暴風雨即將來臨或是暗示了來自天堂的光本身。將丁托列托的《聖馬可遺體的被盜》與提香的《聖母升天》(Assumption)相比,即使後者是一件充滿幻覺色彩的宗教作品,提香仍然使用光來使得他的油畫看起來更加真實。相比之下,丁托列托創造的氛圍就有一點與世隔絕和不真實了。他的光會導致人們進入一個精神冥想的領域。

在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時期,當義大利充滿了新的宗教力量時,丁托列托表現得十分虔誠。他的藝術是對提香感官充實的拒絕。而這種反動主義的藝術現在看起來卻顯得“現代”,因為它的確打破了文藝復興的規則。與丁托列托同時代的埃爾·格列柯(El Greco)——他的藝術同樣混合了虔誠的精神與對風格的挑戰——則給了畢加索很大的啟發。不過,畢加索是在一個世紀之前畫下那些具有改革性質的作品的。他的確也攻擊了規則,並且將埃爾·格列柯看作一個行事詭異的前輩。現在的藝術家需要被告知去打破規則嗎?在雙年展的環境中,丁托列托顯然更可能被看作是充滿熱情的、藝術危機的先知。


丁托列托的《最後的晚餐》將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

為了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再一次審視聖洛克大會堂,裏面的畫作都是丁托列托真實的藝術信仰。風格上的激進主義的確在這裡得到了擴散。但是它是為一個更深層次的目的服務的。威尼斯的Scuole Grandi是一個平信徒聚集到一起做一些慈善工作的地方。他們是這個城市社會構架的中心。丁托列托費勁了力氣使這個社群的建築變得高貴起來,最後也奉獻給了聖洛克大會堂,聖徒相信這是使城市免於瘟疫的方法——丁托列托在聖洛克裏的油畫都是關於團結社群、共同抵禦從14世紀開始就不斷肆虐歐洲城市的疾病的。

我們使藝術脫離其原來的意義、並將它作為一種形式上的體驗是很自然的。畢加索對埃爾·格列柯的作品就是這樣做的。當雙年展誇耀丁托列托是一個藝術的顛覆分子時,實際上也是在做相同的事情。然而,如果你真的發現了他的迷人之處,那麼就跟隨他在聖洛克大會堂裏留下的腳步。在那裏,你可以領悟一種將藝術看作是善行、治療以及教義的理念。

將藝術作為公眾救贖的觀念如何與威尼斯雙年展的氛圍相符合?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你也許可以看到更多全球化藝術的魅力。説實話,這感覺像是很不自然地與這個城市本身分離開來,丁托列托則是一個將威尼斯的過去與現在聯結在一起的聰明的辦法。然而,當前的藝術——無論是在威尼斯雙年展上還是在別的地方——很難像那個年代一樣,在一個城市、一個群體或是一個社會階層的生活中佔據一個有機部分。威尼斯雙年展讚頌丁托列托的現代性是正確的做法。然而,即使他的油畫能夠反映當前的藝術,這也不是它們的本意。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丁托列托是想告訴我們,我們對藝術的觀點會變得多麼有限和憤世嫉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