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再惹爭議:草圖也有贗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7 09:20:13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真偽鑒定:不宜輕率下結論

對於很多業內人士來説,“僅有8張真跡”“全是贗品”的結論並不能讓他們完全認可,因為贗品只會去模倣大師成熟的作品,而倣造草圖則似乎十分笨拙。

市場上林風眠作品的真偽鑒定歷來都是難題,這由諸多因素制約而成。林風眠研究者陳龍認為,林風眠作品有一個特點——往往沒有簽名或署年。有時作品出手時才簽名,而出手時也不一定是當時的作品,甚至有時作品上還有兩個簽名。所以,推斷林風眠作品的創作年代是非常困難的。另外,林風眠在許多年後也會重新畫以往畫過的題材,或略有改動,或基本相同;而他也在不斷探索和創造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作品,包括題材、風格或構圖等,這樣必然每個時期都會産生一批不成熟的草稿性作品和比較生澀的初稿。“他晚年在香港有相當一批與內地期間完全不同的作品,這批作品的草稿和初稿如果有朝一日問世,也許人們也會大吃一驚。”陳龍説。

陳龍認為,未完成的作品價值不在於觀賞,而在於透露出林風眠的創作方式、思維特點,以及風格轉變的痕跡。而畫家、評論家盧輔聖則將林風眠那些高懸于美術館和拍賣行裏的作品稱為“大師的標準件”,柳和清所藏的這些看似粗糙的作品是“標準件背後的實驗性的作品”。恰恰是這些不成熟的東西,有的被林風眠日後自我否定了,有的是今後成就的低層級階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些不成熟的東西,比以往展現於世的“標準件”更有價值。

藝術家陳家泠説:“我們在畫院裏看到的林風眠先生的畫都是正襟危坐,穿著筆挺的西服,很漂亮的,這次展出的好像是一個穿了睡袍、拖鞋,頭髮還沒梳洗過的林風眠。從作品的精湛程度來看,這裡的很多作品相對粗糙,未達到畫院的完美程度,但從學畫的角度來看,這批畫使我們完全看到了林風眠先生是如何進行創作的。”

吳冠中曾説,林風眠作畫“就像母雞下蛋”,都是半夜一個人躲在家裏,因此很少有人看到過林風眠作畫。如果這批藏品確為真跡,那麼林風眠作畫的過程,就可能從這些粗糙的草圖、重復繪畫的半成品中被“情景再現”——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林風眠是如何一遍一遍地畫著同樣的題材,怎樣探索著自我風格的轉變的。

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認為,對於藝術品鑒定,在沒有鐵的硬傷和證據面前,不應輕易下結論,説真説假都是武斷的。“對作品不要簡單相信市場上的故事,但也並非所有的人都是編造出來的背景。對於一些爆冷門的東西,不要輕易相信,也不要輕易否定。假若是真的,就是珍貴的文獻;假若是假的,也可以供人們做一個旁證。藝術證真、證偽都不容易。”梅墨生説。

   上一頁   1   2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