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老人黃苗子近作欣賞

時間:2010-06-23 10:50:03 | 來源:《當代中國畫》雜誌

資訊>展評>

老子曾經説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先生也曾經説過一句著名的話:“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赤條條的來,赤裸裸的去,了無牽掛。”這讓我想起了哲學家狄奧根。

先生雖經戰亂、動亂,收藏多有散失,但畢竟晚年安定,得以保留不少文物和朋友贈送的字畫。六七年前,先生就與夫人鬱風商量好,把家裏的收藏包括他們自己的作品全部捐贈社會,或者捐贈給博物館;或者拍賣,用拍賣所得創立一個基金會做慈善事業。最後先生選擇了建立黃苗子、鬱風慈善基金會,把拍賣所得近四千萬元全部捐出。2009年,基金會的第一個資助項目開始實施。基金會建立不久後,先生在病情不穩定的時候對家人説:我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我沒什麼好牽掛的了。

“人要有愛,人要懂美”,是先生在與青年談天時常説的一句話,這“愛”是什麼呢?我的理解是:作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相互關愛與理解,作為自然的人,應該有對於自然一切生命的敬畏與同情;其次,人只有懂得欣賞美,才能真正的懂得珍惜與欣賞,去掉無盡虛空慾望的纏繞,珍惜身邊每一份緣分,以美的心態欣賞人生,才能夠達到豁達與快樂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先生所説的,“人生在世,應該以超然的眼光觀世……一切都有感情,春雨有情,小樓有情,深巷有情,杏花有情……”無論過去的風雨人生,還是現在身體的病痛,先生都微笑面對,以坦然的心境接受著時間對他的種種贈予與考驗,中國過去強調的是“五倫”之説,先生一生卻強調“朋友之愛”,他常常説,他的一生受益,從朋友之愛為最多最深,使他終生難忘。雖然還有個別橫逆之來,使他對世事憎惡極為痛恨。所以,先生藝術人生,能夠處理的如此精彩。

林語堂先生説:“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先生經過人生風雨的顛簸與萬千雜慮的洗禮,依然能夠如此坦然釋懷,保持著平和、幽默與豁達的人生風度,他人品評與否,皆與其無涉,然而于我,先生的人生風度卻給予美的享受與藝術人生的啟悟。

我一直景仰先生的藝術人生,當我真的走近先生,體味他藝術與人生廣闊的境界與滋味時,才發現人生與藝術其實是一回事,“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的人生成就藝術,藝術豐富人生。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