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老人黃苗子近作欣賞

時間:2010-06-23 10:50:03 | 來源:《當代中國畫》雜誌

資訊>展評>

黃苗子,廣東中山人,生於一九一三年,著名漫畫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書法家、作家。

早年就讀于香港中華中學,八歲學書,師從鄧爾雅先生。在香港時就向報刊投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先後在《大眾畫報》、《小説》半月刊做編輯,繼續從事漫畫創作。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重慶等地參加抗日文化活動。

解放後,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八十年代後曾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其書法作品曾在日本、英國、德國、南韓、澳大利亞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和內地展出,併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著作有散文《貨郎集》、《敬惜字紙》、《無夢庵流水帳》、《青燈瑣記》、《風雨落花》等,詩集有《牛油集》、《三家詩》等,美術論著有《吳道子事輯》、《八大山人傳》、《畫壇師友錄》、《藝林一枝》等,書畫集有《黃苗子書法選》、《中國書法精品選—黃苗子》、《苗子雜書》等。

 

先生之風——我眼中的黃苗子先生

文/ 何先球

 

這兩年,我有幸能夠為黃苗子先生做一些雜事,耳濡目染先生對待藝術與生活的風範,無不給予我特別的啟示與感動。

第一次見到先生是在2007年10月的一個上午,由我的老師唐薇教授引見,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附近先生的住所。

還沒進門,客廳裏傳就傳來一位帶著濃重廣東口音的老人聲音:“你們來了,好……好……”卻沒有看見先生的身影,待換鞋進到屋裏,才見到先生坐在碩大的沙發裏,瘦小的身材,灰白的頭髮,紅暈的面容,笑瞇瞇的一邊聽著唐老師對我的介紹,一邊招乎我與他坐在同一個沙發上。

那時先生身體已經不好,脖子左側伸出一段纏著紗布的管子,那是為做透析用的。先生每隔一天就要透析一次,疾病的折磨可以想像,但紅潤慈祥的笑臉與話語間散發出來的豁達與活躍,使我非常詫異於先生已是一個近百歲的耄耋老人。先生給我的感覺思維清晰,言談幽默風趣。這種感受隨著與先生近一步的接觸益發強烈。

先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規律。

遇到天氣暖和,每天早飯後會在樓下的小花園裏閱讀一小時左右的《參考消息》,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每晚會準時收看《海峽兩岸》節目,看完才上床睡覺。

先生的飲食非常簡樸,每次餐桌上出現的以黃瓜條、小籠包、涼絆面、速食麵之類的就便食物為多。先生吃飯時總是吃的認真、有味,能夠讓旁邊的人感覺到飯菜的香味。掉在餐桌上的半根麵條也要撿起來送進嘴裏,還要邊撿邊幽默地説:“別跑、別跑。”每次餐畢,先生都會向大家説一聲:“好啦!吃得很好!”然後開始自己的工作,或者去睡午覺。

在家裏先生的衣著非常隨便,有一件襯衫已是要護工縫補了多次,自己穿的一雙拖鞋也破了一個洞;先生每次用的餐巾紙都要撕成兩半,留下一半放在右邊的口袋裏下一次使用,但往往又會忘了,所以,保姆每次泡衣服時都會從先生的口袋裏取出一大把的餐巾紙。

然而,生活本身常常需要面對很多的不自在與不順心的事情。在匆匆而過的時間面前,有些事又算得了什麼呢?先生既能把自己當回事,又能把自己不當回事,這需要大本事,也是先生的大智慧。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