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美術家是中國美術事業發展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但青年人才的現狀如何,這支隊伍又存在著哪些問題?中國美術家協會在連續開展專題調研的基礎上,推出了相應的調研報告。本報特予刊發。
我們將青年美術家按照出生年代,劃分為“60後”“70後”和“80後”3個板塊,儘管這種區分有很大的隨意性,但面對巨大數量的藝術家群體和作品,抑或為一種權宜之計的評述策略。3個板塊主要調查各段青年美術家隊伍的構成狀況及其藝術理念,附帶其受教育程度及目前的生存狀況,最後做一總結。
“60後”:藝術界的中流砥柱
人物(油畫) 劉小東
“60後”青年美術家,生於20世紀60年代,大多在80年代接受大學教育,90年代初露頭角,現已成為目前藝術界的中堅力量。他們忙碌于各種國內外拍賣行、畫廊、美術館、基金會、藝術中心、大學等藝術機構的各種藝術活動,作品價位持續走高。但因其內部分化非常大,藝術家的群體特徵和作品風貌混雜並存,暫可分為“新生代藝術”“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女性藝術”“觀念裝置新媒體藝術”“寫實繪畫”“其他當代藝術”幾個板塊。
“新生代藝術”:這一藝術群體絕大部分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個別成員是中國美術學院造型專業的畢業生,都具有學院教育背景。這是一個平時聯繫鬆散、未形成組織宣言等統一綱領,但風格相近、有著相當價值觀念的畫家群體。90年代初,經策劃展覽後和批評家的理論整合提出了“新生代藝術”這一概念,因而産生了這個畫派。其代表人物包括劉小東、展望、姜傑、王玉平、申玲、劉慶和、宋永紅等。目前,他們多數在藝術院校教書,相當一部分是研究生導師;另有部分是知名的自由藝術家。
“新生代”的風格幾乎都是以一種以學院派寫實技巧為基礎的現實主義風格,題材也是來自他們的日常生活,反對空洞的哲學探求。儘管如此,“新生代”並非對生活做出直觀或者客觀的反映,而是把自己對生活那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做了潛在的話語。“新生代”不僅有學院訓練的造型能力,也注重和西方現代主義經典語言的元素相結合。
“玩世現實主義”:這是批評家栗憲庭于90年代初在一篇題為《無聊感和“文革”後的第三代畫家》文章中提出的概念,用此來描述方力鈞、劉煒、楊少斌、岳敏君等人的藝術。這個群體的藝術家也同樣具有學院派教育背景,但與“新生代”藝術家相比,他們都有在90年代的“畫家村”裏當“波西米亞畫家”的經歷,他們的作品面貌更像“畫家村”藝術的代表。
在今天,“玩世現實主義”已經成為國際上“中國當代藝術”的主要代表,成為國際收藏家和美術館的重要收藏目標,比起“新生代藝術”的作品價格,“玩世現實主義”明顯要高出一個檔次(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同時,名利雙收,多數被高等美術院校聘為客座教授,出鏡頻繁,比起當年在“畫家村”的窮困境遇已不可同日而語。
代表畫家有方力鈞、岳敏君、楊少斌等,他們的作品中不只是單純用調侃和玩世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是把內心的無聊和苦悶傾注到他所選擇的形象上,在這些迂腐、愚昧而有些狡黠的形象中還包含一些文化隱喻,即自我極端無聊之時對生存價值的困惑。但是西方的評論界(以安德魯·門羅為代表)卻以冷戰時期的策略,虛構了被政治制度所不允許的藝術家和藝術風格都是前衛的一套邏輯來評述他們,並且將他們帶有漫畫式和諷刺性處理的作品視作政治波普,賦予其激進的政治對抗和前衛藝術的概念。這個概念隨後成為西方世界觀察中國現代藝術,以及選擇參加他們國際大展的標準,而這些在西方批評家篩選後的作品在藝術市場獲得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其背後的美國式人權政策和政治價值的立場是不言而喻的。
“艷俗藝術”:被認為産生於1996年的“大眾樣板”“艷粧生活”幾個展覽,直到1999年6月在天津泰達美術館舉辦的“跨世紀彩虹——艷俗藝術”被藝術史所記載,艷俗藝術從而得以正名。這個團體的藝術家不全是“60後”,其中“60後”的代表人物有俸正傑、羅氏兄弟的長兄羅衛東、劉力國、盧昊等人。這批藝術家除個別外,多數擁有學院背景,也是聖保羅雙年展和雪梨雙年展的常客,目前均被國內外畫廊和基金會簽約代理,生活方面也比較優越。但在拍賣市場上相對“新生代”或“玩世現實主義”還稍遜一籌,可能與他們主要走一級市場和與收藏家或美術館建立聯繫的路線有關係。
他們有的採用民間的年畫圖式,使用丙烯創作大尺幅作品,再拼貼上一些諸如麥當勞、可口可樂、柯達等的商標,形成所謂“歡迎世界名牌”作品系列;有的選擇陶瓷、民間藝術、宣傳畫甚至以業餘者的手法描繪一些城鄉“暴發戶”的形象,雖然所描繪的內容多樣,但至少有一點毫無疑問——他們的藝術理念是站在“反理想主義審美”的“俗”與“媚”大旗下。他們中大多數是自由藝術家。
“女性藝術”:“60後”中的“女性藝術”以蔡錦、袁耀敏、李虹、李辰、喻紅、姜傑等為代表人物。她們均擁有藝術院校的教育背景,目前基本上在北京各大專院校任教,不少已經成為碩士生導師。在藝術理念方面,她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語言的影響,並迅速將這種語言“女性個人化”,來描繪各自關心的主題。如蔡錦關注美人蕉、袁耀敏描繪女性“秦俑”,多從女性的角度來探討“性”問題,有的則考慮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獲得權力後的困境。總體而言,她們的藝術理唸有很強烈的都市“女性意識”,並各自從女性的視角展示出一些不同於男性思維的新東西。目前這部分畫家還被多家畫廊代理,生活也較優越安適。
“觀念裝置新媒體藝術”:“60後”中此類藝術家數量較多,他們是裝置行為和新媒體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的主要力量。藝術家周鐵海、周嘯虎、展望、顧德新、陳劭雄、林天苗、劉建華、繆小春、榮榮、張大力等,構成了這個板塊的主體。他們大多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個別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其中,多數都是職業藝術家。目前基本上都受國外畫廊、基金會支援,經常參加威尼斯、聖保羅、卡塞爾等國際重要雙年展和藝術博覽會,不少在國外有居所,常年定居海外。
他們的藝術理念很明確——搞“當代”。或者説,他們認為自己做“當代藝術”,是最“當代”的。他們做裝置、VIDEO、行為、攝影、公共環境藝術……可謂千奇百怪、五花八門,使用的媒介和形式語言豐富多樣。在對全球藝術的“融入——適應”的狀態下,這些藝術家對理想和目標的追求是“國際化”,依靠全球性的藝術再生産的機制在國際空間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身份。因此,他們的創造力更多地表現在處理作品的手段和策略性方式、方法上。他們中不少都與目前國內外商業畫廊合作,如阿拉裏奧、常青、唐人等。有的還兼職做策劃人。
寫實油畫:這是不少“60後”藝術家所熱衷和堅持的,現在不少已逐漸成為寫實繪畫領域的中堅力量,如冷軍、石衝、李貴軍、忻東旺、王少倫、鄭藝等。他們多數也都有學院派背景,與較前衛的藝術家相比,他們是較傳統的,但各自都不失架上繪畫的沉穩和厚重,這也是他們藝術理念的特點。他們以一種新的寫實手法來取代傳統的樣式,不斷挖掘新的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關注現實和歷史的觀眾。
目前他們主要也是跟畫廊合作,銷售成績比較穩定,是社會的成功階層,不僅有學院學術的威權,也有市場業績的光環。其作品是保利、嘉德、翰海、華辰等拍賣市場上的重要部分,屢屢創下拍賣高價。
“其他當代藝術”:沒有參加一些某某主義的劃歸活動(或這些主義不是“60後”為主體),也不屬於寫實或裝置新媒體藝術,但也是當代藝術生態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如曾梵志、陳文波、鄧箭今、洪磊、季大純、井士劍、李季、毛焰、向京等。他們都是以寫實油畫語言為主,將西方現代藝術經典的語言影響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探索。這部分人也都有大學美術學院的學歷背景,也是目前藝術市場的中堅力量的一部分,是目前國內外畫廊爭搶的對象。這部分人中,有的在大學教書,有的是職業藝術家,屬於目前的藝術“新貴”階層。
總體來看,“60後”藝術家不管是參與某個藝術派別,還是搞裝置新媒體抑或寫實油畫,共同的學院教育背景是一致的,他們共同構成了目前中國藝術界的中流砥柱。就藝術理念而言,多數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和受後現代主義影響;而少數堅持寫實語言,但在題材上有所創新,比較關注當代,呈現既前衛又沉穩的面貌。總體來看,這代人的內部呈現出多元形態,其師承關係、地域影響、審美趣味以及個人才情差別很大。但就目前生存狀況而言,他們經濟條件優越,基本上有著自在的創作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