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天堂”的想像與“現實”的困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0-16 11:46:32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大眾文化和新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文化趣味、文化價值觀的變化,構成了對以往文化精英和權力話語主宰的消解。無論是80年代的“85美術新潮”、90年代的中國前衛藝術具有的某種“地下”色彩,還是從2000年以來,中國的前衛藝術與官方藝術體制的合作後,開始從“地下”浮出水面,意味著“地地下”的終結而進入到了一個民間、體制、商業機制、野生等各自為政的多元混雜、交織進行的狀態或新的歷史階段。其基本主旨仍然是在人文的、現實關懷的大框架中運轉。近幾屆的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北京雙年展等,也都是在所謂的精英藝術的範圍內尋找不同的人文主題,而真正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去策劃這種綜合性大展,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尚不多見。這也是我們希望與目前中國其他雙年展、三年展有所區別的切入點。

  亞洲在面對全球化的時候,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也有共同的期望和渴求,而這些都是在面對西方的衝擊産生的。一方面對西方生活樣式充滿著期待;另一方面又需要一種溫和的傳統方式來“中和”西方的衝擊力。那麼,作為東方的中國,新的社會形態與意識是什麼?是一種文化傳統?還是一種東、西文化交織後的不倫不類?抑或是一種新的力量?其實亞洲不僅僅是所謂的儒家文化圈或者歷史傳統的簡單聯繫,而是當下經濟高速發展中誕生的某種新的富有階層的共同性。它給了中國年輕的白領一種自我想像的方式。而這種中産階層文化裏有一種面向未來的自信心,特別是在作為亞洲新興的中國已經愈來愈成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的時候。同時一種大眾文化為先導的新的亞洲意識也在形成之中。這種意識不是追求將亞洲西方化,而是追求一種新的本地化的後現代生活,這種生活一方面緊緊跟隨時代的潮流,但又有自身的特色。它既不是西方,又不是傳統,而是兩種或更多地域文化的混雜。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全球本土化”,也就是在全球化的結構中適應本土性的要求。所以這個新的富有的亞洲形像是面向未來的,充滿了前傾的衝動,充滿了對於新生活的渴求,而不是眷戀過去的榮光。日本、南韓等的現代化有過這樣的過程,中國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或許這正是這次展覽策劃主題確定為“景觀:世紀與天堂——第二屆成都雙年展”的一個文化背景和時機。作為策展人,我們更希望這次展覽的正面表達。所謂的正面表達,是基於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前衛藝術對現實的揭露、批判、質疑、反諷、解構的語言方式過於氾濫,在創作意識上有著某種藝術社會學庸俗化傾向的考慮。在中國的當代藝術中,活躍的且充滿誘惑的都市生活已經越來越成為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和可提供藝術想像的主要資源,與消費主義的合法化相同構,理想與現實的界限模糊,獲得幸福與追逐名利等同,日常生活的意義被放大為藝術的中心,而往昔的現代性價值被日常化了。民族情感和市場原則之間的內在張力變成藝術創作的動因,自我存在和發展的能力變成了中等收入者藝術想像的一種必要的存在。表現了中國發展的力量和中國藝術的活力,也顯示了中國人改變自身命運的激情和對於新生活渴望的正當性。在具體生存環境的物化形態上,似乎可以從大眾文化的角度、樣式和語言方式上,體現出社會大眾,説得更具體一點是從四川及成都的大眾中表達對生活的態度、趣味及嚮往的趨向。即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從地域情景移植到全球、亞洲、中國以及四川的情景之中,從而形成了一種共同的文化經驗。如果從淺表的生活物態的樣式來看,這些過程正發生在我們的身旁。

  所謂的“景觀”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它也是在工業社會的背景下産生的。

  所謂的“世紀”是一個時間概念,其意義不僅在於形成一種新的視覺觀念和語言表現一座城市,也在於為一座城市記錄了精神的和情感的歷史,更在於用一種新的視覺觀念和方式錶現了時代的文化特徵。所謂的“天堂”是一個空間概念。我們每個人在現在的命運都是不確定的,幾乎隨機地變換自己的身份,穿行于不同時空中。這些變換都有一個明確的背景,就是中國的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衝擊。這種衝擊一方面體現在人為地製造的超級都市的生活方式之中,這種沒有確定性的城市是中國當下新的全球經驗的一個明確的表徵,種種光怪陸離的奇觀中都凸現了資本、資訊和人員的流動力量,它構成了一種慾望的不間斷的流動;另一方面,這種衝擊則體現在那個和所有人發生關係的神秘“天堂”,這是資本在中國存在的象徵,它無所不包地象徵財富、地位、誘惑,所有人試圖尋找幸福和滿足時不得不流連其中。天堂既是慾望滿足的消費之地,又是話語和慾望的生産中心。它似乎是一個迷宮,也是資本的無形且無限力量的隱喻,成為人們所嚮往、追逐的現世天堂。

  大眾文化作為當下文化趨勢的表徵之一,其外延的擴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因此,策劃這次題為“景觀:世紀與天堂——第二屆成都雙年展”的目的在於:通過一百餘位參展藝術家對“大眾文化”的思考、想像與表達,促使新的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現意識形態功能及藝術創作方式的轉換。同時,他們的創作、展示也是通過一系列時間和空間的體驗、想像來完成的。這些參展藝術家將根據自身工作的特點和語言方式,相對充分地發揮跨越身份界限的設計和製作。這種直觀的營造不再強調超越感,其背後不再有神聖的目的,營造本身是世俗的。試圖在這樣的展覽中擺脫當代藝術的“宏大敘事”,從一個日常的側面或視角重新找到藝術介入當代生活的某種方式。在成都的世紀城,我們強調一種“形而下”的方式。即使藝術家不同作品的相對直接的關係,其展覽的佈置也以藝術家的作品協調、接連、裝置,從而抽象虛擬地出參展藝術家對日常生活趣味的理解而藝術地轉化為新街區文化的想像。期冀提示出一種新的多元表達方式和敘事話語,也試圖驅動大眾觀看、參與這種話語展示的慾望。在“九寨天堂”的“甲蕃古鎮”,我們則強調一種“形而上”的“另類生物性和自然性”,即通過藝術家的變異性作品,它脫胎于現實經驗,又超越現實經驗,達到所謂的“間離效果”,構成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在“陌生的”形象中發現“熟悉”的現象,喚起對自然主義的警覺和對自然主義掩蓋下“異化”的抗議,從而達到陌生化效果所包含的現實主義力量。

  從某種角度來説,這也契合了成都“世紀城”和“九寨天堂”的“甲蕃古鎮”,通過新的展示空間跨越以往的模式,造就並形成成都乃至四川地域新的街區文化、商業文化及旅遊文化中心的經營與拓展理念。在從傳統的地域文化、現實生活的資源符號中採集或揮霍出來的視覺出位,自然、活潑、幽默地雲集並鋪陳予會展場所之中,並強調與在社區居民和購房人為主的受眾的愉悅互動及對話關係。從而,展現出藝術家對特有空間和環境的利用、轉換、嘗試的方式,營造出蔚為壯觀的場景氣氛和意味,也應合建築、營造無限生活的理念,及提供當代藝術家對生活未來的另類想像及無限的可能性。城市或城市化進程對我們與其説是一個場景,不如説是一種隱喻的顯現。藝術家是一個城市的另類,他們的敏感、銳利和他們積澱的獨特而奇異的經驗,他們的反思、批判精神,遊戲化的幽默方式等等是值得關注的。新的藝術或許就在這種不確定的形態中産生,它是通過敏感到當代性和順應時代潮流的藝術家以藝術的轉化方式來完成的,他們不僅是對某一文化景觀的觀察者,更成為幫助擴展其可能性的參與者。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Season of Photography
· [專稿] 劉永剛雕塑作品展在京開幕
· [專稿] 人造仙境——卜樺個人作品展
· [專稿] 王慶松個展
· [專稿] 蒼鑫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