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特納獎20年:九件將特納獎推上風口浪尖的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17 11:26:45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西蒙-斯塔陵《棚船棚》



【第九件】2005年西蒙-斯塔陵《棚船棚》

西蒙-斯塔陵又是一位來自格拉斯哥的藝術家,作為一位觀念藝術家,他的作品素來晦澀難解。獲獎作品《棚船棚》被輿論諷刺稱“起碼能給遠古手工藝和木工活的進步助把力”。

作品是這樣的,西蒙把一座原立於萊茵河畔的、廢棄的棚子拆了,用那些飽經風雨的木板做成一艘老式木船,溯流而下來到瑞士巴塞爾,又重新搭成棚子亮相。參加特納獎入圍作品展覽之前,他把作品再次拆了,補點材料,用大型集裝箱運往英國另行組裝。此物被他列為“流動建築二號”,他解釋自己創作的中心理念是“老材料,新構造”。

儘管評審團盛讚這艘破船屋“以廣義的文化,政治和歷史為背景,是一位有才能的藝術家創造的詩意敘事”。可是,《獨立報》的批評家湯姆-魯伯克卻稱之為“真正的乏味之選”。

2000年特納獎得主沃爾夫岡-提爾斯曼作品

小結:

時至今年特納獎將迎來其第28屆,對於特納獎,過去的27屆每一屆都有太多的故事要講,但是説全面了豈不是沒判斷。在這裡奉上我們蒐羅的最飽受爭議甚至至今都在爭論不休的特納獎提名作品,我們或許在強化特納獎忐忑而爭議的一面,“前衛標簽”下被認為是“皇帝的新衣”的一面,但是從這裡我們看到了公眾關注藝術的熱情,大眾媒體發出聲音時的坦率,以及泰特主導的專業評審的故我、革新與自持。

而伴隨爭議,往往不自覺地會引發其更大範圍的公眾的關注,喧嘩過後,興許能引發公眾對藝術家作品中更深層次的表達,比如説當下的生存感受、歷史、宗教、政治、生命等等這樣的大命題的關注,而次生作用往往是藝術家本身的知名度提高,以及隨之而來市場認可。當然,對藝術家來講其實公眾如何反應,究竟誰又該定義為公眾這些統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內心所想。

而藝術又是什麼?説不清楚,但是可以討論一下。

   上一頁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