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程美信——評彭德的21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22 15:25:56 | 文章來源: 程美信空間

彭德是中國美術界比較敢於胡説的批評家之一,這不妨礙他有些觀點的正確性與真情性。當然,沒有人的觀點是一貫正確的。有鋻於彭德在美術界的影響作用,尤其對那些知識和閱歷相對較淺的藝術群體而言,更有一定的蒙蔽魅力;這縱使彭德經常的信口開河、亂點江山,甚至公然“裝神弄鬼”。為此,有必要嚴待彭德的言論,以免中國藝術理論陷入“陰陽”體系之中難以脫魅。綜觀彭德提出“成就大畫家的21個條件”,大體是些“品位”、“志趣”之類的老生常談,還有是“與人為善”、“誘惑要少”的道德説教,其中最有價值觀點是強調藝術創作“避免重復”。

值得表明的是,彭德曾認為我在“借他打人、橫掃天下(1)”,意思借他之名炒作自己。這是一種狹隘的“唐僧肉”心態,代表了中國式批評家的內在酸腐,既要搞批評而害怕被人批評。大丈夫一言既出,不惟天下人之非議;揣測他人的言外意圖,則不避免小智尖尖。這些是題外話。彭德的《成就大畫家的21個條件》,如他所説是回答美院學生的課堂訓言,併發表在《中國書畫》09年第6期。在此,有必要插進一足,旨在激發人們思考,消除彭德仙人指路式的教條模式。

成就大畫家的21個條件

文/彭德(紅為本人按語)

1、朝思暮想當大畫家、大藝術家,包括夜夢和白日夢。為此不惜放棄其他愛好。

按:不失道理。一個人具備了藝術天賦是不夠的,還需要努力與付出一些犧牲,否則難以取得出色成就。

2、畫畫不是謀生或出名手段而是志趣。

按:這個觀點比較片面而近乎迂腐。畫家本是匠人出身,勞動者要報酬是天經地義,包括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家”,他們如同做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一樣,收點名利則無可厚非,大不必遮掩。何況人類根本不存在所謂純粹的“志趣”,否則藝術成了一種冥想的精神自慰,無須表達于外。

3、對繪畫藝術有著敏銳的判斷能力,明顯超過身邊的同學和老師。

按:任何判斷能力的敏銳性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先天經驗,需要主觀努力的積累、實踐、思考。

4、對中外美術史瞭如指掌。了解不是為了借鑒,更不是為了炫耀,而是避免重復。

按:對於常規的學者型、學院派藝術家或傳統藝術大師而言,掌握美術史知識是必要的。但也有例外,有些大師恰從他們各自特殊條件的出發,包括非常規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個性天賦。學習借鑒與創作重復不可混為一談。當然,避免重復是藝術創造的起碼原則。

5、不曾産生仰視某個世界級大師的自卑感。隨著閱歷的豐富,以往打動過你的大師變成了僅僅是應當被尊重的歷史人物。從不拜師,因為名家不能複製。當代藝術界,大師名下無高徒。不屑于模倣藝術大師的名作,藝術之門一旦被人打開,立即會安上一把新鎖,新鎖需要新鑰匙。

按:對!尊重歷史不是回歸歷史、再現歷史。對既往歷史上的大師,最好的尊重就是不要成他們的複製副本,大師的歷史頁碼從來都不可重疊的。現當代世界級藝術大師,來自藝術科班本不多,中國則是例外。由於當代藝術的日益社會化、開放型、多樣性,但不等於大師的成長徹底擺脫歷史巨人的軌跡,不要忘記了,大師在精神上永遠存有一個屬於大師的偉大靈魂,至少能夠擁抱一切真知灼見,沒有這一大家風範的好胚條,只能成為徒有虛名的大家或大師。

6、別出心裁,畫出人們共同的期待而畫壇沒有的作品。

按:這是重復廢話。本條應除掉。

7、勤奮而忘我地工作,用傳世之作的標準苛求自己,把作品推向極致。

按:任何領域要取得成就都必須努力。“傳世之作”是什麼?它很可能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香火觀念在作怪。藝術作品畢竟不是狹義的傳世古董,關鍵在於賦予外部社會文化意義,而不是簡單滿足於戀物癖、戀古癖的病態嗜好。之所以,中國美術館藏的傳世作品,通常是些精神乾癟的工藝古玩,對中國歷史進步沒有産生過實際作用,導致今日如彭德等人迷信古人比今人更為智慧。這種藝術觀源自錯誤價值觀與歷史觀。

8、與眾不同的品質和與人為善的情懷。後者如同空氣之於人,須臾不可離開。

按:空泛的教條廢話。一個健康的人格,不僅要與人為善、還需要與惡為惡的正義勇氣,一味兒的愚善,必然表現為一種縱惡性的懦弱平庸。

9、有果斷排除世俗事務的能力,同時不傷害當事人。這是堅持與眾不同的前提。

按:藝術不是道家方術之類的憋功宗教,藝術家本來就是凡胎肉子。處事手段是否果斷,絕對不構成藝術大師的決定條件。猶豫寡斷恰是一種情感細膩、敏感優柔的特殊藝術氣質,如亡國皇帝的趙佶。就中國文藝史上最多類型的大師而言,通過能夠鬼哭狼嚎之人,從屈原到曹雪芹都是柔弱寡斷的哭婦淚人,何以見得沒有果斷排斥世俗能力的人不能成為藝術大師?僅以壯美與柔美便是截然不同的審美特徵。

10、遠離使你變得平庸的人物與環境。中國畫壇大體是平庸的,繪畫傑作不可能經常産生。因此要少看展覽,少串畫室。不要把身邊的畫友關係搞得像幫會。

按:傑出人物在任何領域、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稀少的。當然,一個很自信的人,對同代人藝術有著料如手掌的了解;顯然是看過很多展覽後的實際判斷。成就大師絕不是憑著先天腦袋或後天閉門造車,更需要各種外部環境條件,再優良的種子都離不開相應的好土壤。一個人對畫展有著來者不拒的盲目胃口,自然成不了大家,那就沒什麼好説的。一個富有進取精神的人,不但善於學習,還需要獨立思考的判斷力,懂得明斷是非,知道自己該多看哪些畫展和多串怎樣的畫室。

11、年輕時有連熬通宵的精力,年長時仍舊精力過剩。

按:生理健康對於從事任何工作的人,都是成就的前提性基礎。體質與毅力、天賦與努力也是一個合格藝術家的必備條件。

12、興趣要多,誘惑要少;生活從簡,思維從深。

按:這適合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學者型的藝術家。為了更好集中精力做事情,不得不克服掉一些誘惑、回避掉一些瑣碎。總之,不可教條,沒有誘惑的生命是不存在的,生活與事業的孜孜不倦,必然有著內在合理的誘惑驅動力,取之有道的名利心,更不可缺少。傳統的山林藝術是很有欺騙性,那些所謂高人隱士都貪慾落空、仕途不舉,轉而搞起了清高自慰、不食煙火的道家藝術,實際上實更大的慾望誘惑在作梗。

13、蔑視隨波逐流。芭比造型走俏,一窩蜂地畫大眼睛;艷俗風氣流行,一窩蜂地把顏色畫得生猛;政治波普好賣,一窩蜂地畫領袖像,面對這類從眾行為你會深惡痛絕。

按:雖對,但老生常談。但凡能夠成為大家的人,自然懂得這些基本道理的。

14、畫家成堆的地方,很難造就鶴立雞群的藝術家,如同荊棘叢生的地方長不出好莊稼。

按:這顯然不著邊際,同時重復了上面“少串畫室”的廢話。如拿西安與北京當比較,京城畫家多了無數倍,不論是畫傳統的還是畫當代的,能夠出類拔萃的畫家肯定在京城。其次,拿荊棘與莊稼打比方,既不是學者也不是老土,地道農民是清楚荊棘與莊稼都需要好土壤,否則就是不毛之地;懂得邏輯關係的嚴謹學者,不會將人類的價值成見強加於荊棘與莊稼的植物同屬範圍。

15、不像畫匠那樣埋頭畫畫,也不像學者那樣埋頭讀書。讀書不必是每天的功課。每當畫思枯竭,集中一段時間,瀏覽文化界公推的好書。讀書旨在尋找啟示而不必追求甚解。

按:這些對於能夠成為大師之人也無須一提。

16、每週上網幾小時,關注中外新資訊。

按:這個倒新鮮。彭德曾説“我一向輕視當代,不是具體的現實態度,而是根本的價值判斷”。

17、在知識的層面,遠交近不攻。即多交美術圈外能夠交流的各科優秀學子或青年教師。

按:在求知的道路上,雖有方法講究,可不是“遠交近不攻”的縱橫術那麼回事情。知識的開放性決非春秋戰國的縱橫關係。一個人獲取知識的成長過程,必然經歷一個由近而遠、由小而大的質變關係,從摸索母親的奶頭到探索宇宙的真相都説了這一點。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對任何人的生活工作都是有利的。一個搞物理的不願意跟物理學家交手,反而去跟非物理外行談論物理學,未免有些荒唐。彭德顯然是被中國美術江湖整得神經過敏了,因此老暗示年輕人遠離美術界同行,這種偏窄心孔是不利於成就大家的條件。而且,在“21條”中,幾處提及這一點,可見彭德自身心態有待調整。

18、尊重批評家的勞動,輕視批評者必然被批評所輕視。批評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評判機器,有條件地容忍他們的平庸之處。和同時代批評界為敵的人,很難成大氣候,除非你是超人而批評界統統是蠢貨。

按:這個倒不假,那些平庸畫家永遠不清楚“批評”多項作用,絕不是給錢就寫文章那麼簡單,裏頭包含了學術的真知灼見、陰謀的縱橫術、陽謀的潛規則、高潮的互動關係。

19、讓批評家找你而不要刻意地向批評家套近乎。少看批評家寫的個案文章。這類文章往往是産品説明書或提前撰寫的墓誌銘。

按:彭德這裡不免王婆之嫌。藝術個案評論本是一種近於産品説明的文本,它的目的一目了然,關鍵在於它的實質好歹。好産品與好説明書不衝突,劣質産品與天花亂墜的説明書才是值得警惕的,而不是不加判別的一概少看或乾脆不看。凡是不能過於片面或教條。

20、藝術創作成氣候之前不動用傳媒的力量,成氣候之後不勢利地對待傳媒。

按:這裡可能是筆誤,因為藝術成為氣候已不再是創作狀態,並受到媒體作用後的收效結果。很顯然,面對不成熟的作品,宣傳是浪費資源的事情。

21、我行我素,別人對你的反應不是側目而視而是真摯地讚賞。

按:搞藝術的人需要獨立個性,但絕不是狂人“我行我素”的傲慢行為,面對批評與讚賞都應該有一種健康心態,無理的批評與虛假的讚賞大不必過於在意,有價值的外界反應則不可忽視;他人是你的鏡子,你是他人的鏡子;窗洞越多越加明亮,響亮的掌聲永遠不及正確嚴厲的批評更有價值。否則,一意孤行必將一敗塗地。只有那些平庸懦弱、剛愎自用的傢夥,在試圖博取喝彩不成而招來一片批評的情況下,會發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的感慨。

下一頁為王鐸書法“正名”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程美信:“大頭娃娃”集體破産了
· 彭德:批評應當圖文互動
· 無意義的圖像與不必“當代”——關於博覽會畫廊中一些作品的批評
· 奉獻精神和批評高度
· 朱其:藝術、資本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