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蘇堅:“方鴻漸們”的當代嬗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7 13:24:29 | 文章來源: TOM美術同盟

若將上述附著著“文憑品質問題”和目標實質問題的“方鴻漸現象”泛化為“樣本”檢測國內藝術學子,情形甚至更糟——換句話説“洋方鴻漸”是“國産方鴻漸”的部分“出口”(適時亦又“轉內銷” )和變種。國中“買假文憑”的真人實事早歷經多年成公開的秘密了;而由於制度、體制之因讓“方鴻漸們”得以隱性謀取“假的真文憑”,大家也不陌生。這些,暫且由行政部門的“打假辦”辦去,我不妨在此另説點關於“樣本生源”的話。

身為素描教師,説句實話,我每年都要為接觸軍訓回校上第一節專業課的新生發愁一次。正如我曾説過“學生是無罪的”,這些無辜的顏面,都經過層層的殘酷競爭才爭到這十幾、二十分之一機會進來的,他們很多人來自貧窮農村。事實上,多數人是奔著通過讀書在城裏找份工作來實現改變命運目標的,有純粹藝術理想的人極少極少。就個人態度而言,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之下,“讀書找工作”這樣直接的功利觀本身沒有太大的錯,或者説可以理解,我也來自農村也短暫經歷過這樣理解“學藝術”的階段。問題是,社會上藝術崗位的有限存在在藝術和教育市場化躍進造勢中被無限放大,其所産生的錯覺暴漲了學子的功利欲。當這種種不切實際的慾望與藝術教育的特性、藝術的學術性等對應互動時,以及更接下來與進入社會後的社會現實對應驗證時,巨大的反差扭曲了學子們的正常心態,“怎麼辦”、“何處去”的“拯救”呼喚就這麼叫開來了。

每對新生,我會習慣性來一番“大家做好目的不太明確地通過實驗、嘗試、爭論、玩耍、亂想來學習藝術的準備”、“我們可以通過儘量有效的交流理解藝術,但別奢望在我這裡‘學懂’藝術”、“藝術涉及一些技術和知識,比如透視、調色等,但絕不保證在這裡學到‘找工作’的本領”的話。對於藝術,我本人就還在學習、探究中的;但説這些話還出自我“打埋伏”、“打預防針”的心理:學藝術的,無拘束輕鬆上陣;學以找工作的,可能找錯對象,失落、無聊、偷懶、逃避非我責任。數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多數時候面對著的是消極和被動的局面和結果——儘管我常常換位地站到學生的角度去想問題。現在的學子,學習中普遍存在缺乏主動性和獨立性的突出問題。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帶有中學上來的壞習慣,“細節怎麼做”、“方向怎麼走”、“標準答案在哪”地等著老師“填充”。大學之前的教育經歷中,他們的藝術素養幾乎一片空白,在單薄底子裏普遍缺乏擴展學習的內涵的情況下,必臉上寫滿迷茫。

關於學生學習的主動和自覺問題,舉個例子。我眼下正在給一班低年級學生上素描課,在倒數第四週的時候,因為內容涉及素描寫實基本功問題,而美術館喻紅的展覽正好不遠萬里送到府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喻紅的藝術如何暫且不論(學生幾乎還沒進入思考這類問題的層面!),從專業的角度講,她的寫實技術必對學生提供諸多的參考價值,我跟學生説這樣的學習很重要,用心看下來,比在課堂上不明不白浪費時間磨幾天洋工學的東西更多,我還提醒學生注意展覽中有關構圖、材料、局部細節處理等等專業方面的問題。我親自把展覽開幕的時間告訴學生,連怎樣去美術館的路線都説了。在倒數第三周的時候,由於擔心學生上網搜索我的素描專業文章麻煩,我親自把自己的論文整理為一個整體貼在部落格裏,告訴他們網址,希望他們既然正在一個老師手下學習,了解一下該老師對所上專業的觀點是必要的。

在倒數第二周——就是課目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就這兩件事對學生做一個考查,看看學生是不是有些看法、想法提出來討論、爭論,合力把做這事過程中的資訊(一定是關於“學習藝術”的!)有效傳益於全班同學,對教師的我而言也是個跟學生互動的重要線路。但是,一個班30個學生,只有一個女生做了上述兩件事,她可能擔心我讓她復述我論文的觀點和看法,還特別聲明説沒什麼耐性看完或沒完全看明白我的文章。我還能怎麼辦呢?我反問學生,這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集體沉默。我於是只好按我觀察和理解“幫”他們分析説:一、文化課多(還有討厭的政治課)、課外活動多、聊QQ多等等沒時間了;二、老師、藝術家沒料甚至令人反感,不想看。對於“一”,我無話可説,也非我責任內;對於“二”,首先要把問題提出來溝通一下,我這人寬容、開放、民主,沒問題的,接著若溝通也不能解決問題,那就罷課,把我給休了,換另一個高師上。説完,還是集體沉默——現在的學生多是“沉默的大多數”我是見多了的。其實問題大概不會是“一、二”,而是逃避和不主動。坐在課桌下被灌輸“標準答案”慣了的學生,你最好把所有的知識、技能都裝好,然後幫他們打開耳朵、坐在他們身邊手把手來説和教,否則難保他們不混日子、蒙文憑。而在這兩件事之外,類似的去看看中外專業雜誌、網站、畫冊、書籍等,還更難上加難,再勿論主動去補充非專業之哲學、美學、社會學、歷史等等知識和關注社會、政治問題了。李小山先生説過現在美術院校中很多教授幾乎不讀書、知識陳舊、觀念落伍的話(大意),據我觀察,學生的情況何不更甚!

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當然不可能樣樣知識都精通,但藝術可以説是最“雜”的專業之一,藝術品是各種知識交匯、綜合的最可能結晶點,視之為職者,應隨時做好面對、了解、學習新知識和增長新能力的思想準備,如果擺在目前的學習機會都不主動挖掘、珍惜、把握,難道祈求人人都是天生的才?如此而言,用心的、悟性高的學子,幾乎不存在“救我的前輩在哪”的問題,因為美術史和現實社會中,你其實有無數的師長、導師、長輩、名家、大師。

學生個人永遠是一幅畫、一篇論文、一項藝術活動的主人,你的藝術、你的學習掌握在你的手裏。是何種思想、觀念、想法;創作資源來自哪;用什麼材料、媒介製作;如何佔有空間;如何或是否跟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發生聯繫;怎樣進入社會以及針對什麼社會問題;涉及更具體的互動、公關煩人細節怎處置……有多個方向要操控、消減、加強,很多情況、內容甚至之前無法預期須邊做邊把握,這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具備很多知識和能力,你隨時要學會自圓其説、據理力爭、獨立調查論證。我們的中學教育在職業思維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創新素質教育、主體自立教育、認知世界和適應生活教育等方面恰恰是欠缺的。這豈是僅僅被動倚靠時間有限的課堂、能力有限的老師、缺陷百處的教育環境可以解決的?藝術的特殊性也要求學習它的人有超強的獨立性和自覺性。藝術,確實不是人人都合適以之為職業的,人人有權學習但確實必定不會人人都能學好藝術。

無夢不為青年,勸青年完全不做藝術夢不合現實邏輯;深陷“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可能賭掉青春亦彌該警惕。我倒建議“半醒半夢”,這“半醒”的理性,正就留著思考如我此處的這類啰嗦話,在路上或正欲上路的“學藝人”,好好想想吧——如果,你本來就是個“真的當代方鴻漸”,成心想蒙個文憑混日子,就當我啰嗦是了。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寫意精神的流失
· 懷念冰華
· 厚德睿智 譜寫性靈 我眼中的劉去非及他的書法
· 哈爾濱篆刻創作與發展
研討會發言摘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