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劉去非及他的書法
□張雄華
“春來雨密密,向晚訪赤松。風弄炊煙弱,林透燭影紅。孤屋堪蝕雨,老友竟濕夢。歸去茶煙冷,山外幾更鐘。”這是去非與我在一次遊赤松時寫下的詩篇。那個初春的傍晚,我們置身赤松黃大仙宮蒼凝蔥郁的群山懷抱,沐浴著初春的夜色品茗聽雨——相識相知近廿載,沉浸在那些甘苦冷暖的不平靜歲月,暢懷于美好未來的憧憬之間,去非寫下了此詩。我與去非相識是1988年,當時剛剛迷上書法,一次工人文化宮的書法展上,見到一件四尺斗方,內容為《詩經》中的“靜女”,似隸非隸,似行又正,墨色枯潤對比有加,線條凝重中透著率氣,看似不經意卻總能澀送到底,雖然蓬頭垢面卻是氣勢磅薄;在當時的展廳,可稱得上觸目驚心。駐足良久,直呼過癮,於是順藤摸瓜,找到作者劉去非,從此我們成了日後的同道,知己,相交近二十年,他對我的書道乃至人生都産生了重要影響,而這種影響,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 “幸運”。
去非長我兩年,自認識以來,日漸貼心。很早的時候,我對去非日後能成就一番大事(尤其是書法藝術)一直堅信不疑。那種執著堅韌的品格,睿智挺拔,內斂深邃的性情,讓他在事業與藝術探索上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他是個有心人,對於事物的探究,精準而深刻,往往能迅速捕捉到事物的內核,並不斷深入探究到底。“不論何事,總會有辦法的,只是我們暫時沒想到或思考角度不對。”他經常這麼説也是這麼做。1984年,去非大學畢業後分配至金華市染整廠,他一人與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聯合研製多染缸微機染色控制系統,歷經艱辛,歷時兩年終於獲得成功,使工作效率和産品合格率大大提高。去非內斂不事張揚,卻有著克己寬人,豪爽慈懷的品格,生活與工作中豪爽厚道的生性時時顯現。每每有同道前來,去非總是熱情款待,經常是他一人出資。2005年,浙江省書協教育委員會召開研討會,身為該會副秘書長的去非,一手操辦了此次活動,從徵稿,出書到會議圓滿結束,只有短短的15天時間。浙江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