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寫意精神的流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5 11:47:29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發端于明,盛行于清代的大寫意花鳥畫在近代海上畫派的振興中,熱鬧了一場之後,又歸於沉寂,在此之後的大寫意花鳥畫創作大多取法晚清,陳陳相因,難見精品。且愈來愈粗糙,已經逐漸演變成為純粹的墨戲,降低了技法難度,更喪失了生活的源泉,於是很多有識之士開始不滿足於現狀,探本求源,把目光投向工筆。從近幾屆全國美展以及美術界的其他一些畫展反映的情況來看,當代中國畫創作尤其是在花鳥畫人物畫創作領域中工筆畫的比例愈來愈多,尤其是年輕一代畫家的創作更是如此。這種趨勢改變了以往大寫意一統天下的局面,也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畫的認識,這無疑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然而當代工筆畫創作中逐漸凸現出來的缺乏生活基礎,趨於概念化表現模式以及過度追求寫實而忽視筆墨意趣的製作化的傾向過重,不免使人為之擔憂。

一個民族所特有的藝術形式,帶有強烈的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以及特定地域特定時代的影響。中國畫中的寫意性,自從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就貫穿整個中國畫領域。中國傳統的意象美學,浸透著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與文藝觀念。意象美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審美的最偉大的昇華。中國藝術思想是伴隨著老莊的道學精神以及禪宗思潮的影響而不斷發展與不斷演化的,道家哲學所追求的是藝術與人生的和諧統一,追求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自由解放,使自己的心靈達到無所羈絆的境界。道家認為藝術應該是藝術家精神與心志的表達。因此,中國繪畫也應該是超越工筆與寫意這些外在表現形式之上的,工筆與寫意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發展與表現形式上的側重不同,但其內在的藝術思想與審美標準沒有本質的不同。好的中國畫不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也不管是工筆還是寫意,都能使欣賞者沉浸在繪畫作品的精神意境中,從而得到美的享受。這時繪畫創作者與欣賞者在精神上得到了統一,即所謂通于道,能夠離形去智,脫離世俗的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正如陳老蓮的人物、花鳥,任伯年的神仙仕女從造型到用筆都透出強烈的寫意精神內涵。

工筆畫雖重形似但卻不應該過於追求寫實。過多地強調寫實,則會削弱畫家主體的主觀意志的表達。坡公所謂“論畫與形似,見於兒童鄰”,工筆畫精妙而不刻板,寫意畫抒情而不荒率,方為上品。只有明確了形是藉以抒發情感的載體這一前提,那麼工筆畫創作中對形的刻畫方可以服從於情感表達的需要,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而喚起心中審美情感的共鳴。工筆畫的用筆要追求寫意的韻味意趣,筆筆生發,不受客觀事物形貌的約束,講究筆情墨趣,並重視與文學修養相結合,以期對畫中意境的表達更加深刻完美。只有如此才能達到自然而自由的最高境界。

畫家創作是借外物以表現自我,不是真實地摹寫自然,不是照相式地重復自然,而是具有特定審美意蘊地情化自然。這也是一切藝術形式的本質規律。形的抽象、具象、簡約、繁密應該根據畫家所要表達的精神思想和所要傳達的畫面意境來決定。中國畫中的寫意性,就是有與無、虛與實的寫照,表現在中國詩畫中一幅幅朦朧飄渺,閃爍幻化的畫面,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能夠使欣賞者的身心完全融入繪畫作品所營造的情境當中,這些都源於中國畫的創作中毛筆的書寫感以及中國畫造型與立意的意象化表現方式。

中國畫的創作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注重對於用筆的強調,墨自筆出,筆因墨現。筆墨交融,心物合一。“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於用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工筆畫線條的書寫性,是其寫意精神的重要方面。書畫同源而異流,其中包含著共同的審美內容。作畫正通于作書,畫家主體情感之“氣”經過物化而成為蘊涵于作品中的“氣”,隨著運筆的輕重、虛實、疾澀的變化而表現出一種力量與節奏——中國的藝術正是憑藉著這樣一種內在的力量與節奏中所蘊涵的自然生命精神以及融入的藝術家的情感而成為書畫藝術美感力量的本源。

書畫的用筆不僅互通而且互用。古代大家的工筆畫線條大都是一氣呵成,中鋒用筆為主,側鋒,逆鋒為輔,線條遊走自如。書寫性不是寫意畫的專利,也不是書法所特有的。工筆與寫意不是不可逾越互不相干的兩個門類。書法用筆是中國畫的根本特徵,以筆取氣,以墨取韻,把徒手線的美發揮到極致。只是工筆畫的線條追求細密精緻,變化微妙,而寫意畫點線面構成更為豐富,對比更為強烈而已。工筆畫側重於形神兼得而不失筆墨意趣,寫意畫偏向於意趣的追求而形神不失。寫意畫可以細密精緻,可以雙鉤,渲染。工筆畫自然也可以簡約凝練。畫工筆畫時要有意筆意識,筆底要有靈動之氣,由一筆而至千萬筆,筆筆相連,隔行不斷,避免僵滯之跡;畫意筆也當有工筆意識,筆筆送到,毫發不懈。

工筆畫中的寫意性,還在於處理用筆與構圖的虛實,畫境之妙,在於虛實變化。有虛則活潑生動,有實則主體突出。歷代畫論言及構圖,都是圍繞意境著眼,始終貫串著“氣韻”的內在核心,而且在形與神,氣與象,分與合,奇與正,疏與密,略與精,虛與實的關係上都是辯證的。工筆畫與寫意畫都遵循著這些理論與法則。在構圖上極重疏密虛實,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是也。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語),虛實相生,疏密相用,才能得中國畫空靈變化的意境。

從中國畫的本質上來看,工筆畫與寫意畫在其內在的畫理上是統一的,工筆畫是細筆,寫意畫為粗筆,二者雖有在表現形態上的差異,但在繪畫語言,審美趣味,創作觀念上殊途同歸,都是趨向於寫意性的。這是由中國藝術的本質所決定的。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