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中美術界委員積極建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05 08:12:3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開幕後,來自美術界的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為文化發展提出寶貴的建議。

李延聲:

倡議設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

  作為一位老委員,畫家李延聲在本屆會議的提案中建議設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以鼓勵美術等多個藝術領域的創作,從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2005年,文化部、財政部為了鼓勵廣大藝術工作者創作具有強烈藝術魅力和鮮明時代特徵,同時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藝術作品,開始聯合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並取得了喜人的創作成果。在此基礎之上,李延聲建議國家財政設立藝術創作基金,支援謳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重大民族藝術創新性創作,為經典作品的産生創造良好條件。此外,除了鼓勵美術領域創作,還應該逐步向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民族原創性領域拓展。

  李延聲説,當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經濟結構調整,正是文化建設發展的機遇。國家藝術創作基金作用在於: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擬定民族原創性藝術創作主題,也可以由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對創作項目進行申報。二、深化民族原創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做好藝術品策劃展覽、研討、出版及國際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動。三、增加經典藝術品的收藏經費。

  李延聲表示,設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推動民族原創性藝術創作的開展,是一項十分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他建議,國家藝術創作基金應成立藝術創作領導小組和藝術委員會,由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人員組成。該領導小組和委員會負責從全國精選一批有國家水準的藝術家創作時代精品。具體工作包括:指導作品的創作、修改和提高,開展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評論,組織好對作品的評估和審定工作。發揮項目主管部門在決策管理過程中的管理、審議和諮詢作用。    

  此外,國家藝術創作基金要保證專款專用。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應嚴格遵守國家財經制度,堅持“按計劃申報、科學評審、擇優選定”的原則,加強作品創作成本核算和監督,建立前期資金啟動論證、創作中監督和作品完成後評估及收藏的管理體系。此外,還應聘請專門的法律顧問和財務顧問,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法律和財務問題進行專業服務、協作和諮詢,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楊力舟:

加強博物館建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美協顧問楊力舟的提案著眼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他表示,近幾年我國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了開創性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體系。從2006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准公佈了國家級名錄1165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名錄4155項,並且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然而,建立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只是邁出了新的一步,因為“申遺”的成功,並不等於“保護”的實現。

  楊力舟提出,另一種全方位的、能見實效的保護,要靠博物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産所包含的品類眾多,不同的品類有著各自的特性和發展規律,尤其是與過去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傳統手工藝也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沉澱下來,有的已經消亡,有的處於瀕危狀態。為此,博物館式的保護就成為傳承民族記憶、收藏珍貴遺産、傳之後世的必要方式。將各種民間藝術、工藝生産過程、傳承人的絕活、民俗活動資源,利用現代影像、錄音等數字化手段記錄下來,藏入各類博物館。特別是那些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體現民族根性的原生態遺存,收集在博物館裏就更有深遠意義,對這些東西的搶救性收藏是當務之急。

  經過20世紀後半期的努力,特別是近30年,全國各地的美術館、群眾藝術館,已經收藏了不少民間美術藝術品,以及戲劇、音樂、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珍貴遺存,但是與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實在遺存相比,仍然顯得微乎其微。還有大量的遺存需要認真挖掘,整合保護。建議國家儘早建立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各省、市、區、縣的文化館、群眾藝術館要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收藏任務,政府必須明確其職能,並且批撥專款,作為收藏與保護的經費。在經濟發達地區可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各類博物館,一般省、市的文化館、群藝館要設專廳、專室,以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管、展覽,以饗民眾,使非遺的保護工作落在實處,並長期持續深入地進行下去。

韓書力:

應搶救收藏西藏當代藝術作品

  西藏自治區美協主席、西藏書畫院院長韓書力日前表示,藏文化的傳播仍然需要依靠藏族同胞的作品,但目前西藏當代藝術作品的留存面臨難題。“我提議中央政府每年撥出一定的專款,用於搶救、評選和購入西藏的現當代藝術品。”  

  韓書力説,從50年代至今,不少西藏的現當代藝術作品,“或者被入藏遊客低價買走,或者就自生自滅了”。他記得,有位藏族畫家一幅大尺寸的油畫作品由於無地存放被置之倉庫,後來毀於一場暴雪中。“西藏至今沒有省區級美術館,如果現在不收集一些精品,將來籌建美術館,我們用什麼內容來填充呢?”

  在他看來,西藏現當代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神本”到“人本”的轉變。“傳統繪畫與宗教有關,不需要也不允許藝術家的個性表達。西藏民主改革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民族和文藝政策的落實,各族藝術家的創造能力才能釋放出來。”  

  年輕的藏族藝術家到內地或海外遊學、讀書、辦展覽,眼光不斷開闊,由此涌現出一批佼佼者,如巴西扎馬的《神女之峰》曾獲第二屆加拿大國際水墨大展金獎,還有阿旺扎巴、次仁多吉、德珍朗頓等八位平均年齡在38歲的青年藝術家,前年曾聯袂在新加坡舉行了“凈界·境界”畫展,“從他們身上,體現了一種文化覺醒,既有東方氣派,又有西藏元素,二者和諧融洽”。 

  韓書力認為,藏文化的傳播仍然需要依靠藏族同胞的作品,“只要是我主持的展覽,一定要讓藏族同胞出席,並且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裝。他們會很客觀、公道地説一些良心話,講自己成長的經歷”。“文學家拿作品説話,美術家更是拿直觀的作品説話,他們的作品本身就能夠説明西藏文化是毀滅了還是發展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民族情感不能被劫持
· 多媒體,當代藝術“績優股”?
· 針對2008年藝術媒體現狀的評述
· 兩會訪談:西藏當代藝術作品的留存面臨難題
· 消逝的手書無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