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張小濤:真正可以教的學生並不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3 18:24:23 | 文章來源: 頌雅風藝術月刊

學院能夠教給學生的是什麼?

是一套恒定的方法,是普遍性的東西。學院教的是不變的東西,雖然我覺得它是保守的,但是沒有學院教給你的體系,就沒有辦法反叛他,只有反叛才能有出息,把自己封閉起來,在裏邊就只能成蛹、枯死,如果真的要化蝶成仙,必須有一個轉換過程。

學院培養的目標是要把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嗎?

不是,可以説我們希望90%的人能夠把所學運用到具體的工作當中,可以有5%的成為藝術家,可能更少。我們在這個課程設置上還是考慮到學生未來的方向,他傾向於什麼樣的類型,他以後可以做什麼工作,不要一味的強調做藝術家。

我們希望他們可以把當代藝術、新媒體的技術和創作性思維帶入到工作領域中,藝術的創造性和不拘一格方法是其他學科不太容易獲取到的經驗和體系。所以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們不規定他做什麼,學生自我選擇、淘汰、發現、超越、實現,我覺得這才是現代教育的核心,既不把他規定成手藝人,也不規定成藝術家,至於將來做什麼全靠學生自己。對藝術家的培養不做強求,順其自然,他該做藝術家就一定會做,不做那他有自己的路。

從你的經驗來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哪些問題?

普遍的問題還是沒感覺,現在很多同學基本上不太表達自己的觀點,很沒有朝氣,和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相比他們缺乏信念,那一代人把藝術作為人生的信仰是非常明顯的特徵,不離不棄。現在的學生沒有,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問題,其他的都不是問題。今天很多人不願意學藝術,覺得美術學院好考,能上大學換個文憑,真正熱愛藝術的人其實挺少的。

學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跟國內從小學開始的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

對,我們看完一個片子討論,幾乎都不説話,得一個一個點名,當然也可能是內向含蓄。真正去琢磨方法和思考藝術本體的學生不多,這是比較致命的。

新媒體方向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學科,在國內並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可借鑒。

我們參考了國內外的教學經驗,如紐約的阿爾弗雷德新媒體學院,包括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尤其中國美院做的非常好,我們借鑒了他們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不得不承認他們做的早,今天是一個交流的時代,不可能關起門來做交流和教學,必須要清晰自己的定位,我比較重視他們對新媒體理論和方法的總結和梳理,技術掌握不是難事,如果概念方法上認識不到,其他什麼都做不了。

我們使用的教材是自己編寫的嗎?

沒有教材,尤其新媒體專業很特別,每個人帶的方向都不一樣,電影、動畫、紀錄片、現代舞等等都可以涵蓋在新媒體裏面,都是每個老師自己制定教學內容。

現有的教學肯定也有一些弊端,您從自身的工作當中是如何規避這些問題的?

我覺得很難,比如學校規定資源共用,有些我們其實很難用到,我們沒有獨立的工作室。再比如人才,學校條件不夠好就很難引進人才,畢業生留校很難實現,條件苛刻,也不解決編制。還有經費,我們和其他院校比差的太遠,我們的經費還不到央美和國美的十分之一,這都就是很具體的問題。所以有的時候想起教育問題覺得特別心寒,沒有希望。

其實這就是拿了一手糟糕的牌,你如何打贏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四兩撥千斤,如果在不好的條件下可以脫穎而出,那你能量比其他人強。如果什麼條件都具備反而會掉以輕心,在中央美院特別好的講座都沒有幾個人聽。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把劣勢當成優勢,如果我們相對封閉,那就往深處挖掘。你提到規避,我覺得只能是整合資源,做一些小事情。

個人的資源?

對,資源共用,用很少的錢辦相對靠譜的事,不説大事,小錢辦不了大事。比如我們做實驗藝術年會、國際新媒體論壇 ,也是為了帶來更多的資訊,讓學生有更好的共用資源和平臺,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我覺得教學很難。不過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像新媒體藝術中心是我們係獨立的,我們可以做特別好的學術展覽,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國際交流平臺。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