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探討藝術教育話題“學”與“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10 11:04:14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自2月8日刊登了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主任王遠教授的《藝術教育如何面對文化困境》一文之後,央視網、大公網、新浪網以及全國各地的藝術和教育類網站都相應在頭版轉載了本文,反響相當強烈。尤其不少美術院校生的家長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足夠重視,而專業人士認為這種現象還值得進一步探討。藝術家們也感到:“學術並重”應成為美術人才培養與美術研究的一個原則。

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前副院長張培礎教授牽頭,王劼音、丁榮魁、陳谷長、羅步臻、淩啟寧、奚阿興七位老教授、老畫家堅持8年至今的“水墨星期三”,讓他們自然形成了“七老(均70歲以上)”沙龍。面對這個日趨嚴重的城市敏感話題,在藝術教育、高校、社會都接觸良多的“七老”應本刊之邀,以所歷所聞探討了藝術教育的“學”與“術”。

近些年,年年熱門的藝術高考、藝術類高校教育的現狀,以及藝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等問題頻頻引起熱議,無論是學生、學生家長,還是藝術界的相關人士都在高度關注著。由於成績不好才選擇藝考的想法已經成為普遍;高校內的藝術教育按部就班,讓學生的創作如一個模子裏刻出來。藝術家們也從這些怪象中意識到問題的嚴峻;畫家、理論家均應“學術並重”,“博學無術”和“博術無學”均應反對!網友們也呼籲:確實需要調整藝術教育的模式!藝術教育的門檻有點低,中小學基礎教育也要重視美育,藝考學子心態要端正,藝術價值取向應以學術為標準,眾多文章值得反思!

淩啟寧(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前油畫系主任):

以往,油畫係是成績頂尖的學生才能入,每年只招5人,能進來的學生無一不是文化課基礎紮實並且熱愛藝術的,連考三四年才考上的學生大有人在,這些學生不斷鞏固基礎,並且更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而近十幾年我發現,美院普遍擴招之後,不但文化考分數線極低,而且美術基礎也遠遠不夠,多數學生是因為文化考成績差,才“不得已”選了美院。這些既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又不熱愛美術的孩子怎麼能成功?

即作為美院教授,同時也是過來人的淩啟寧老師,高中就讀于市三女中,當時成績優異的她,完全可以考取北大、清華,卻出於對美術的熱愛,最終堅持選擇了考取當時的上海美專。而如今,有多少藝考生文化考成績優秀?又有多少考生是出於單純對美術的熱愛而走上這條路的?很多人覺得成績好的學生學藝術是“大材小用”,認為學藝術不需要好成績,實際上恰恰相反,藝術的創作需要藝術家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不斷進取的學習力,不僅是文化知識,更要推而廣之到社會、文化上的方方面,越博學藝術也越有內容。另外,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清晰的思維,才能讓藝術家更善於梳理自己的知識,表達自己的意圖,從而孕育出自己的風格,不至於跟著別人走。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如何談得上去創作?

王劼音(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前上海美協副主席):

中國文化有一定的私密性,以前文人畫畫、交流,詩人品詩,都有自己的圈子。教育也必然是保守的,老師要在大學裏全部教給學生,就要先將傳統知識整理成系統,而且大學裏必然是教基本技法,創作裏的思想內容是沒法教的,具體怎麼畫也沒法教,只能靠學生自己體會。而教育的這種系統性,必然是和藝術本意有衝突的,因為藝術就是要講究突破傳統,而整體地把技法教下去,就等於給學生套上了個框架,至於如何打破框架都必須要學生自己來解決。如何解決,就是靠自己的“學”。

藝術教育的矛盾和無奈絕不僅僅是國內才有的現象,即便是藝術發達的美國、歐洲等也一樣束手無策。現代藝術思想與方法一定會有反叛精神,這或許是現代藝術發展最大的人文特徵,它不僅體現在技法層面,更多的是思想與意識的精髓。

回顧美術史,那些知名現代藝術家都不願繼承傳統美術,而是選擇走自己的路。但他們的另辟蹊徑並不是完全扔掉傳統,而是踩在前人的肩上更上一層。通過接受更多新的事物,來更新自己的美術觀,因此這些現代藝術家的作品能流傳至今,成為今天的“傳統”。如果他們在當時不願接受現代思想的啟蒙,又或是完全脫離傳統天馬行空,可能藝術也不會如此豐富精彩。因此,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儘管有體現在傳統的技術層面上的部分,但是更多地應當反映在思想的反思、自覺、創造上。儘管美院的藝術教育有保守的一面,但通過學生自身的學識儲備和理念創新,還是會讓真正的“鑽石”發光的。

羅步臻(前上海虹口畫院院長):

以前要進國畫係要考國畫寫生,這在現在想想根本不可能,因為中小學根本不教這個。所以現在聯考統一考素描,在按照成績進專業,成績好的進油畫係,成績差點就“只能”進國畫係。中小學不教國畫,導致國畫係學生從零開始,基本上4年時間都在學基礎。這也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懂國畫知識、不知國畫深湛內美一樣。

中小學不重視美育已經是多年的普遍現象,小中高最多也就教到簡單的素描程度,無論學生興趣如何、程度如何,都是統一格式教下去,再加上主課老師常常“借用”美術課時間,學生花在美術上的時間真是鳳毛麟角。由於只教授西畫技巧,大部分學校招收美術老師也多數選擇油畫係畢業生,連老師對國畫知識都一知半解,又如何教學生畫?

除了美育技巧的偏頗,有關美術史的教學也少之又少。大部分高中生連最基本的美術常識也不了解,梵谷有什麼名畫?印象派有哪些代表畫家?這樣的問題就能難倒一大半學生了。如此不受重視的基礎文化和歷史教育下,藝術教育又何談“學”與“術”並重?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