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術生專業高考 藝術教育應如何面對文化困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0 09:49:15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過年前後,適逢藝術生專業高考。報考藝術類的學子們依然絡繹不絕,有抱著夢想去的,有為了尋找一條進大學的捷徑。然而,藝術之路並非想像的那麼容易。

● 導語

面對城市迅速發展,藝術在其中的作用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代文化發展之困境,需要內外因素合力,更需要學術兼備的藝術人才。因此,個人的藝術之路、社會的文化環境、藝術的教育模式同樣需要面對觀念改變和結構調整。

興趣,應該是人生起步的關鍵

藝術並非是吃“青春飯”

曾有家長問我,考什麼藝術專業將來會有出路。我回答:如果是個人不喜歡的專業(即使是很熱門的專業),最終,學生應遇到發展困難,自然就會退卻。興趣,應該是人生起步的關鍵因素。許多困難,因為興趣而堅持,或許這種堅持相對有興趣的人而言,並非是一種困難,可能還是一種樂趣。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學藝術的學生卻過多地考慮了比較現實的問題,忽略了個人的興趣發展與能力提升。可以説,藝術並非是吃青春飯的行業,成才相對較晚,得到社會認可或成名成家的少之又少。藝術之路相伴的或許是一輩子的默默無聞,可能堅持下來的藝術工作者把藝術作為了生命活動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時常快樂地伴隨著他。我想,不管是成功或不成功者,學習和研究是終身必需的。或許你並不成功,但是,你的行為或思想影響了周邊的人,並在與你的交往中獲益匪淺,那也是一種成功的體現。

繁榮掩蓋不了實質內容的虛弱

藝術困境需要內外合力

近幾年,上海文化部門、機構、行業協會、私人企業家等相應擴建了較多的藝術活動場館;好大喜功的藝術活動、項目也沒有少搞。但是,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實質內容的虛弱。回顧在這些繁華的藝術場館裏,開展的較多藝術活動,最終讓人留下印象的卻很少。乏味之時,只能依靠老辦法,引進國內外的藝術項目來充實自身的虛弱、麻痹自身的感覺。由於本地域的文化力在逐漸下滑,這一現狀,已到了無法再遮掩的地步。當然,藝術創新的口號也喊了許多年,誠然,實質性問題——我認為首先解決的是機構、行業的自身進化問題並需建立相應的淘汰機制。

藝術與其他行業比較,顯然是喜大普奔的娛樂活動掩蓋著一直被邊緣化的現實。儘管這幾年藝術被列為教育部的第十三大門類,但是,我們可以在中小學義務教育中看見藝術課程仍然處在不被重視的地位——據虹口區美術教研員趙培紅老師所言:工作了幾十年,發現大多數上海中小學沒有組織過學生去看過美術展覽。雖然,其中緣由很多,然在上海國內外藝術活動之多,交通之便捷的大都市,本地域中小學校竟然如此漠然置之。可見,中小學的校長們仍然存在對藝術教育不夠重視的觀念。

藝術發展本身也遇到了來自學術與市場問題的困擾。藝術的門檻越來越低、藝術的價值判斷混亂、不懂專業的所謂專家比比皆是,有的判斷藝術價值以文史哲為準、有的以講故事為例,有的以名聲定價、有的以市場行情而論。

外部的硬體與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內部的機制與從業者素質是不同的兩類問題。顯然,外部與內部的因素都包括條件與人的關係問題,兩者都應建立督促、淘汰機制。

評判藝術價值是否有點混亂

學術兼備是發展之道

藝術教育問題也是影響藝術發展的基本問題。大學藝術教育多年“學”與“術”分離的培養模式,使得藝術生綜合文化素養相對較低,其中對藝術價值判斷,始終存在“學而無術”或“術而不學”的現狀。這也使得學生進入社會後失去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與競爭能力,也導致了藝術領域價值取向混亂、良莠不齊、乘機漁利現象發生。因此,只有學術兼備才能解決此困境。

每到學生畢業創作展覽之時,問起學生的創作問題,回答常常是答非所問或表述不清。而學史論專業的學生,論述的主題始終脫離藝術實踐侃侃而談,甚至故意回避當代藝術現狀。這一狀況的維續已經到了阻礙當代藝術發展的地步。

藝術實踐者應該更明白指導個人實踐的理念及意義是什麼,有何不可替代的創造價值,這些價值意義是否通過實踐被有效的傳達出——理論閱讀、思考交流、寫作能力是藝術實踐者必須加強的。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如果作者都表述不清,那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當然,藝術理論者也應多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對藝術不同表達特質和語義的覺解力。如此,理論才能言之有物,切中實際,從而避免常見的陳詞濫調,或者故作高深濫用專業術語、生套哲學詞彙,撰寫出與藝術作品毫無相關的文章。

在當今物質氾濫之時,對文化理解,尤其在對當代藝術方面所認知程度和能力而言,確實存在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因此,藝術工作者需要在付出更多努力去思考、創作藝術作品同時,更需要提高對藝術作品的理論能力,從而達到讓觀眾接近作品的本體意義,感受到藝術帶給人們的精神力量。這裡,筆者還是希望重“術”輕“學”的藝術實踐者,或重“學”輕“術”的理論家們,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學術之道。或許,這種補缺似乎意味著對過去的一場補考,然而,這對於藝術發展將起到深遠的作用。

近幾年,我在藝術教學中將學術兼備理念貫徹于實際的教學中,雖然,我與學生都有壓力,但是,學生收穫是顯而易見的,我認為,這一理念的實現,也會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一定的社會作用。(作者王遠,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主任、教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