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術教育不是只看圈畫得圓不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3 09:06:17 | 文章來源: 解放日報

“一個6歲孩子的想像力,加上現代科學技術,可以創造令人驚艷的東西。”可這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正在消逝。近日舉行的首屆國際創新兒童藝術教育研討會上,專家指出,現在的兒童藝術教育,大多“有教育,無創意”。

“動起來”被扼殺

如果一個4歲的孩子將顏料涂在手指和手掌上,甚至在美術教室裏跑來跑去,他一定犯了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大忌。“藝術熏陶,為什麼不能讓孩子無拘無束地玩?”專家們認為,傳統藝術啟蒙教育是讓孩子靜下來,而創意藝術教育應該讓孩子動起來。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藝術合作發展中心專家大衛·費特利,列舉了最有創意者的13項思考工具,“玩”與想像、分析等能力一道,成為一項重要工具。“藝術教育啟發的是思維,思維是流動的。”費特利説,在孩子進行創意美術等活動時,要允許他們犯錯。只有讓孩子“動起來”,他們的思維才會更活躍。

滾瓜爛熟只是“空心湯糰”

“很多孩子對技巧滾瓜爛熟,但對音樂、美術等缺乏自我感悟。”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聖來説,現在的藝術教育,過於重視表現形式,忽視了孩子對世界的觀察。很多孩子學畫,是從畫圓圈開始,對大人來説,畫得圓不圓是畫得好不好的判斷標準。有個小男孩,他的圓圈怎麼也畫不圓,遭到老師批評。最後,小男孩委屈地説,他畫的圓圈來自一個遊戲:他喜歡將石頭扔進小河裏,看那些因為石頭而産生的一圈一圈的圓圈。陳聖來説,達芬奇學雕塑時,會尋找“靈魂在哪”,對他來説,他要畫的不只是一件雕塑,而是活生生的人,他會了解要畫的這個人的個性,而不只是形體。“藝術不等於技法,它還是一種格調、品味,是一種精神追求和愉悅。”

兒童推廣呼喚“第三方”

盧崇真是中國台灣科學委員會人文經典閱讀專聘講師,從事藝術教育兒童推廣工作。她説,家長喜歡將孩子帶到美術館、展覽館等場所進行藝術熏陶,但很多場館是從展覽導向等角度出發佈展。她建議,在藝術場館和孩子之間需要有第三方藝術推廣機構。這個推廣機構可以聯繫學校、藝術場館等,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特點等,將藝術作品更好地解讀,呈現給他們。對於一些稍微貼近孩子的展覽,策展方在策劃展覽時,應該想到兒童推廣,“真正的創意,並不只是説展覽這個商品好不好賣,而是如何影響到更多的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